打鼾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谢克强医生科普儿童睡眠障碍
TUhjnbcbe - 2021/12/14 18:34:00

睡眠在人们生命过程中占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人类健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中最新数据显示,当下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超3/4的人晚上11点以后入睡,近1/3的人熬到凌晨1点以后才入睡。

睡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充足和优质的睡眠对儿童体格生长、机体免疫、能量恢复、记忆巩固、情绪行为表现、认知发展、日间功能以及学习成绩等都至关重要。相反,儿童睡眠质量或数量不足对白天的行为、认知发展、在学校的表现有负面影响,而且早期的睡眠问题通过影响行为、情感、神经系统的发展影响后来的发展轨迹。睡眠问题(包括睡眠不规律和睡眠不足在内)与儿童的多种损害性后果密切相关,如心脑血管疾病、情绪行为问题、神经发育问题、疲劳、学业不良以及意外受伤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和睡眠问题也是导致成人肥胖、高血压、抑郁症、焦虑症等慢性疾病发生的重要高危因素。

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年首次发布了儿童和青少年最佳睡眠时间共识,具体如下表所示:

睡眠障碍(sleepdisorder,SD)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睡眠的异常表现。儿童期常见的睡眠障碍有:入睡相关障碍、睡眠昼夜节律紊乱、睡眠摇头、失眠、睡惊、梦魔、睡行症、遗尿症、磨牙等。睡眠障碍可由环境和身体某些系统生长发育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失调引起,也可由呼吸、神经、消化等各系统的疾病引起。

一、儿童睡眠障碍的病因

1?环境因素:目前,人造光和电子产品与人们生活联系的越发紧密,使机体昼夜节律受到影响,这些光照可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可导致儿童出现睡眠节律紊乱,睡眠质量下降,引起不良后果。

2?遗传因素:儿童在18个月内的睡眠模式,主导儿童夜间睡眠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基因因素的影响,同时研究证明,遗传因素在维持短期睡眠的持续时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3、生化因素由于下丘脑轴遵循与睡眠-觉醒周期相关的正常的昼夜节律,皮质醇的分泌可能与睡眠-觉醒问题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皮质醇可作为儿童睡眠障碍问题的预测因子。

4、其他因素儿童的就寝习惯、社会心理因素、某些躯体疾病、不良的睡眠环境等均可能是引起儿童睡眠障碍的因素。此外儿童睡眠障碍还与其性别、就读学校等级、个体的情绪状况、儿童期的行为问题等有关,而且睡眠问题与情绪、行为和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复杂,熟因熟果目前尚无定论,也可能互为因果,交互作用。

二、儿童睡眠障碍的常见类型

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的原因及相关临床表现将儿童睡眠障碍分为两大类:睡眠失调和异态睡眠。

1、睡眠失调是指睡眠的质和量的异常,又可分为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前者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睡、易醒或早醒等,可由躯体、心理、外界环境因素等引起。睡眠过度见于各种脑病、内分泌障碍、代谢异常引起的嗜睡状态或昏睡。引起儿童睡眠失调常见的疾病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和发作性睡病。“睡眠量不足”就是我们一般概念的“失眠障碍”,也是最常见的睡眠问题。

(1)原发性打鼾原发性打鼾不伴有呼吸暂停和血氧饱和度下降,主要打鼾的后果包括在神经心理学上的注意力表现更差。研究表明10%~12%的儿童会习惯性地打鼾,与同一年龄阶段的非打鼾儿童相比,患有原发性打鼾的儿童似乎有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焦虑或抑郁症状

(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特点是局部或完全的上呼吸道阻塞,尽管有胸腔和腹部呼吸的持续性,但有相关的空气交换损伤。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是通常在学龄前儿童段发病率最高,因为此阶段相对于呼吸道骨架,淋巴组织(扁桃体和腺样体)发育过大,容易引起呼吸道阻塞。症状除了打鼾外,还包括喘息/窒息,观察到的呼吸暂停及用口呼吸。据估计,在其他健康儿童中,有1%~4%的儿童受到了该疾病的影响,在患有肥胖或遗传疾病等潜在的医学问题儿童中患病率更高。相关资料提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智力、视觉和运动功能、学习记忆以及考试成绩。

(3)嗜睡障碍发作性睡病是一种长期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白天嗜睡、猝倒和/或轻度幻觉以及睡眠麻痹。这是导致儿童日间极度嗜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发作性睡病分为2种类型:(A)发作性睡病1型,其特征是白天极度嗜睡伴有食欲素-1分泌不足,患者常常伴有情绪障碍和突然性肌张力减退而产生的猝倒;(B)发作性睡病2型,其特征是白天极度嗜睡且不伴有食欲素缺乏和猝倒,根据患者主诉和多导睡眠监测来诊断为没有其他原因导致的日间嗜睡。发作性睡病1型被确认为是一种终生的疾病,对生活质量有着毁灭性的影响,尤其是在发育时期。在世界总人口中,发作性睡病的流行率为0.02%。大约3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在儿童时期表现出最初的症状,16%的患者在10岁之前就开始出现这种症状。由于误诊率很高,所以可能低估了发作性睡病的发生率,每10万人的发病率约为1.37人。

(4)儿童行为失眠儿童行为失眠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失眠原因之一,其特征为儿童依赖于特定的刺激、物体及入睡或在醒来后再次入眠的环境。在没有这些条件的情况下,睡眠时间会被推迟。影响儿童入睡能力的因素包括父母的陪伴或在睡眠前进食。该疾病类型的特点是:由于环境设置不充分,导致了睡眠时间延迟。例如,拒绝上床睡觉,或在睡前反复要求喝水或使用洗手间。主要是入睡困难,但一旦入睡就不会再出现失眠问题。

2、异态睡眠:异态睡眠被认为是一种与特定的睡眠、睡眠阶段或睡眠觉醒过度有关的异常行为、体验或生理事件的障碍。主要分为:

(1)非快速眼动觉醒障碍包括睡眠紊乱、睡惊症和睡行症,也被称为觉醒障碍,因为其来自非快速眼动睡眠不完全的被唤醒。(睡眠紊乱:大都发生在2~5岁的儿童时期,儿童会在2~3h内突然醒来,坐在床上呻吟或者大叫,同时表现出困惑和对口头命令发生部分反应,有时仅有出汗和面部发红,发作持续5~20min不等,次日清晨孩子不能回忆起这些事件。睡惊症:通常发生在睡眠开始2~3h内,症状表现为突然哭泣、尖叫、流汗、立毛和激动,事后不能回忆。睡行症:表现为患儿仅在床上坐起来或爬出床,在房间或屋子里四处游荡,进行无目的的活动,次日早上不记得发生的事情);另外,阻塞性呼吸障碍、不安腿综合征、胃食管反流及焦虑也可作为诱发因素激活部分从睡眠中觉醒

(2)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是以冲动或与做梦相结合的暴力行为为特征的强直性肌活动,常表现有简单的肢体或躯干抽搐,复杂的肢体姿势,踢、打,大声喊叫,大笑等,患儿在出现上述症状时大多闭眼躺在床上。该疾病在童年时期很少发生,缺乏童年期发病的相关文献,只有少数个案病例;

(3)梦魇障碍为“从睡眠中醒来的反复发作,回想起极度令人不安的梦境,通常涉及恐惧或焦虑,但也包括愤怒、悲伤、厌恶和其他烦躁的情绪。在学前儿童中,对梦境的描述可能很简单,身体、情感或性虐待可能是儿童反复出现噩梦的原因;

(4)不宁腿综合征是一种躯体支配的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在下午或傍晚出现的肢体不适,通过保持四肢静止并通过运动暂时缓解而变得更加恶化。儿童通常会描述腿部有“虫子爬行”或“痒”的不舒服感觉,有一种想要移动四肢的冲动。这些症状会影响睡眠的启动和维护,产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或困倦的不良后果。研究显示,不宁腿综合征在中国总人口中的患病率为2.2%,其中8~11岁的儿童为1.8%,12~17岁的青少年为2.4%。

三、慢性失眠障碍应同时符合以下6项标准:

参照ICSD-3(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三版)

1、患儿主诉或其父母和照料者观察到下述现象中的一种或以上:(1)入睡困难;(2)睡眠维持困难;(3)觉醒时间比期望的早;(4)到睡眠时间仍不肯睡觉;(5)无父母或照料者干预难以入睡。

2、患儿主诉或其父母和照料者观察到下述夜间睡眠困难相关现象中的一种或以上:(1)疲劳或萎靡不振;(2)注意力、专注力或记忆力下降;(3)社会、家庭、职业或学业功能减退;(4)情绪不稳或易激惹;(5)日间瞌睡;(6)行为问题,如活动过度、冲动或具有攻击性;(7)动力、精力或工作主动性下降;(8)易犯错或易出事故;(9)对自身睡眠质量非常

1
查看完整版本: 谢克强医生科普儿童睡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