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网上那些ldquo长寿秘诀rdqu
TUhjnbcbe - 2021/9/5 21:51:00

遗传基因、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影响人的寿命,所以寿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吃了什么、做了什么就一定会长寿。看待长寿的观点要与时俱进,要相信可重复、可查证的科学的力量,而不是玄学一样的“祖传秘方”或“长寿秘诀”。

很多自媒体总结的“长寿体质”“长寿秘诀”“长寿几大特征”,都缺乏科学性。比如“无论男女,50岁是寿命决定期”,这就是纯粹忽悠更年期中年人的说辞了。有什么科学证据说明了50岁是寿命决定期,而不是49岁或者51岁?再比如“短寿女人的共性:便秘、易生气”,便秘和易生气是人体表现出来的两个现象,便秘背后可能有多种病因,易生气可能的原因就更多了,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有这两种情况的人去检查一下身体才有助于解决问题,是否会影响说明需要科学的统计数据。

余和*

物理学博士

健康长寿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从有记录的历史看,至少从秦始皇时代,人们就已经做上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科技的发展,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七十从古来稀已经变为今常见。那么,以科学的眼光看,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

寿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部分人理解的长寿,更多的是一种相对概念

从大的方面说,人自身的遗传基因、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都会影响人的寿命,也就是说,寿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说是内外因两个自变量及其相互关联得到的函数值。但是,长寿作为一个时间概念,来自于比较与度量,一个人活到多大岁数算长寿,既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绝对性来自于人获得超越本身遗传条件所决定的寿命,但这个数值至少目前是无法计算出来的。因此,大多数人理解的长寿,更多是一种相对概念,比如,不抽烟的人比抽烟的人寿命能否延长以及延长多少,又由于没有任何两个人或者两个实验样本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能除是否抽烟以外完全相同,因此,以抽烟等某个因素为变量判断其对长寿的影响程度,就只能来源于统计数据,且统计和比较样本越大,结果越准确。

随着生命科学最新研究的发展,我们看待长寿的观点也要与时俱进

科技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人们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的过程,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领域研究周期较长,有些研究和观点以前可能是对的,但新的研究表明是不对的或者欠妥的,比如关于喝酒对人类健康的研究,最新的研究表明并不是“小酒有利于身体健康”,而是“滴酒不沾有利于身体健康”。还有的研究或说法可能是一家之言,是否正确还有待深入的科学研究,比如近期网上热议的某院士30年前的论文“气功外气治疗肿瘤”,当时看这篇论文和这项研究像模像样,要理论有理论、要实验有实验,但充其量仅能算是信者有之的一家之言。因此,生命科学飞速发展,我们看待长寿的观点也要与时俱进,要相信可重复、可查证的科学的力量,而不是什么玄学一样的“祖传秘方”或“长寿秘诀”。

国人很容易犯从现象到现象,以及强行结论的毛病

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胜于逻辑思维。我们的祖先以及现在很多人容易把一些现象或者经验观察与某些结论划上等号,比如“耳朵大有福”,“掌纹上的生命线越长寿命越长”等等。这就容易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从现象到现象、没有深入根本;二是得到的结论很可能是“乱点鸳鸯谱”,强行推出一个不一定正确的结论。举个例子,乘坐飞机时,机场广播经常说,“您乘坐的飞机由于流量控制的原因,不能按时起飞”,这就是典型从现象到现象,或者从结论到结论,到底是什么事情造成流量控制才是这后面的根本原因,当然这个原因外人不可能知道。又如,老百姓常说的眼皮“左跳财、右跳灾”,算命先生口里的“面带桃花”有喜事、“印堂发黑”会倒霉则是强行结论的情况。在判断什么因素影响寿命这个事情上,很多国人容易不自知地会犯以上“毛病”。

如果你认同以上理论和观点,那么可以进一步看看笔者对一些网友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上那些ldquo长寿秘诀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