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最近有点烦。尽管每晚她都坚持10点上床睡觉,早上6点起床,但这看似8小时的睡眠却让她苦不堪言——她感觉自己一直在与失眠抗争,根本没睡着,第二天起来整个人晕晕乎乎的,头痛没精神。
但李阿姨的老伴却是另一种说法。他说,李阿姨明明整晚都在熟睡,人也在打呼,怎么会老说自己睡不着呢?为李阿姨“失眠”操碎了心的老伴带着医院睡眠医学科一病区主任谢新凤。
谢主任给李阿姨安排了多导睡眠监测(PSG),睡眠监测数据却显示“睡得挺好”,这让李阿姨更加迷惑了,“可是我明明就睡不好啊!”谢主任就此给出了解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患者“睡眠感缺失”,患者即使处于入睡状态,但身体和大脑却不能得到充分休息,即使睡眠时间达到8小时,依然觉得精神萎靡。
睡眠的时间并不是决定睡眠质量的唯一标准,有的人睡10个小时醒来依然很困,有的人睡5个小时已经精神满满,睡眠感起了决定作用。“其实睡眠感缺失的病人在临床中占了很大比例,很多失眠病人的状况越来越差,是由错误认知引起的。”
这类病人往往睡眠感缺失,主观认为自己睡得不够好,甚至会影响正常生活,结果越急就越睡不着,甚至对睡眠产生恐惧感。
像李阿姨这样,算不算失眠呢?谢主任介绍,失眠,即睡眠失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断断续续不连贯,过早醒来后不能再继续入睡,有睡眠不足、全身乏力、倦怠感,这些失眠现象多因健康情况不佳、生理节奏被打乱、睡眠环境影响等因素造成,但也有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因为害怕失眠而失眠,李阿姨就是这类。失眠患者感到躯体上的不适,一部分是睡眠不足引起机体活力减退的表现,更多的则来自于对失眠本身感到恐惧而造成的紧张、担忧和焦虑,而失眠又反过来“证实”其担心的正确性。这种不断的消极心理暗示,会进一步提高焦虑水平,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使得失眠成为患者生活的中心问题。面对这类患者,考虑从以下方面进行治疗:
1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安眠药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疗程依病情轻重而定。
认知行为治疗
2
根据个人情况接受认知方面的干预,纠正非理性思维,减少患者睡前焦虑情绪。
3
物理治疗
经颅磁重复刺激治疗,调整患者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程度,让睡眠来得更加容易。
医院睡眠医学科联系
睡眠医学科一病区:-
睡眠医学科二病区:-
供稿丨罗兰芳、谢新凤
编辑丨宣传科
医院
预约-(周一至周五8:00-12:00;14:30-17:30)
胸痛、卒中、急诊
-
心理援助
-
医院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