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也从未在意过这个问题,哪怕有不少网友经常提醒我,我总觉得有点“过于担心”了,我心想,只要她自己觉得舒服就好啊。但现在每当我看到一个孩子这样坐的时候,我都恨不得马上给他纠正这个相当常见的坐姿——“这样坐宝贝,把腿这样放吧”。
妞妞这样坐了4年(心痛),直到最近我才重视起来,希望现在纠正还不算太晚。
△如今翻看之前的照片才意识到妞妞有多么爱这个坐姿。
原因是最近带着妞妞陪队友去做膝盖理疗(因为他之前做了一个十字韧带重建手术,过后膝盖活动有些受限),理疗师看到妞妞的坐姿,善意地提醒我们应该注意纠正孩子的这个坐姿。
我们找的理疗师很有名,他曾经是奥运会上帮澳大利亚国家队运动员做理疗的其中一位理疗师。他说,这样坐会导致她核心力量发展不足,而核心力量发展不足又可能影响她的运动协调性,平衡能力。并且这样坐得越多,孩子可能越难用其他姿势正常地坐着。
△在芭蕾舞课上,她是唯一一个这样坐的孩子。
她一开始也跟着老师盘腿坐,但是坐着坐着就不自觉地又换成了“W型坐姿”,因为她养成这样的坐姿习惯,并且其他的坐姿已经会让她觉得不舒服了。
听到他这么说,我心里一紧,回想起妞妞一直以来运动的不协调,很晚才能双腿跳等等情况,似乎验证了他的说法(虽然我相信不擅长运动多半是遗传,但是或许我可以做得更好帮助她的运动能力发展)。无论如何,我想我应该做出一些改变,去纠正孩子的这种坐姿了。于是也写下这篇文章,提醒大家,尽早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坐姿。
就“W型坐姿”的一些问题,我和我们的理疗师深入聊了一下,回来也查了一些资料,希望用这篇文章来告诉大家,到底该不该担心孩子的坐姿呢?什么时候应该纠正“W型坐姿”。
“W型坐姿”是专业理疗师的常用术语,对我们普通家长来说,普遍不太了解这种特殊的坐姿,并常常对其存有许多误解。
什么是“W型坐姿”?
“W型坐姿”是一种坐着的姿势,两腿向两侧分开、膝盖弯曲、双脚蜷在后侧、屁股坐在两腿之间。采用这种坐姿时孩子的膝盖可能并得很紧,也可能稍向两边打开。3-6岁的孩子经常会这样坐着,年龄更小或更大的孩子也可能会这样坐。
△“W型坐姿”
理疗师提到,在实际治疗中,每当他提醒父母们注意孩子这种坐姿时,大家的回应常常是“我从来没注意过”,“我小时候也这样坐,怎么了?”儿科理疗师经常会在实际治疗中纠正这种坐姿,为了预防这种坐姿所带来的其他损伤,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为什么孩子不应该采用“W型坐姿”?这个坐姿什么时候必须要引起父母重视?
有关“W型坐姿”的3个常见误解
误解1
它并没有什么长期影响。就算这么坐着,孩子的关节、肌肉或膝盖也不会受到过度压力,他们自己会主动避免疼痛感。
事实:孩子可能会觉得这么坐很舒服,也会自然而然地避免疼痛的坐姿。孩子在地上坐时常常会采用“W型坐姿”,如果不加以注意,时间久了,孩子未发育完全的骨骼和关节就会受到髋部和腿部压力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婴儿的骨骼和关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延展性,因此2岁到2.5岁前不必过于担心“W型坐姿”的问题。大腿骨向内旋转(股前倾)在孩子身上是普遍存在的,8岁后会逐渐好转。但理疗师认为良好的坐姿越早养成,不良坐姿越早纠正,治疗效果越好。到了8岁,甚至6岁或7岁时再处理这些身体协调性或力量问题就有些晚了。
此外,W型坐姿还会经常出现在患有其他疾病的孩子身上,如肌无力、焦虑不安以及运动协调能力不良等。
误解
这样能坐得比其他姿势更稳。
事实:“W型坐姿”对孩子来说的确是比较稳定的坐姿,这样坐时孩子不需要努力控制核心力量来保持躯干直立,而是通过伸展下肢作为支撑身体的基础,靠的是关节结构而不是肌肉力量。在这种姿势下,由于髋关节缺乏肌肉的支撑,骨盆后部倾斜的可能性就会增加(骨盆前部上升后部下降),这将进一步导致坐姿不佳、核心力量不足、躯干灵活度降低以及精细运动发育的延迟。
由于“W型坐姿”过于依赖下肢的支撑,不需要很多核心肌肉(即躯干伸肌和腹肌)力量就能保持身体直立,因此孩子在玩耍时不需要转移身体重心,平衡能力就会随之降低,这将进一步导致肌无力的恶性循环以及身体左右两侧协调能力下降,还会影响孩子协调运动以及两手配合的精细运动的发展。
误解
“我一直都这么坐呀,什么事都没有。”
事实:理疗师认为,臀部向内旋转增加、向外旋转运动的减少可能会导致内八字,行走和跑步时容易绊倒、姿势笨拙、不平稳,平衡感和身体协调性下降。
△我曾经觉得妞妞不协调的跑步好可爱,
现在看来觉得很心疼。
另一种关节异常称为胫骨扭转,通俗来讲就是小腿外翻。站立时,这种扭力会使脚向外转动而膝盖向内转,就像“W型坐姿”是膝盖向内一样,不仅不好看还会影响走路和跑步。
脚部向外倾斜时,身体与地面接触点是脚的外侧,这会导致步态异常,走路也会变得疲惫、缓慢而痛苦,孩子们还会因为足弓形扁平而感到脚痛,如不经治疗,成年后可能会患上紧骼胫带、膝关节炎或髋部、背部疼痛等疾病。
W型坐姿何时应引起父母重视?
大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