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中风它常常继发于一些中老年疾病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但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中风也越来越呈年轻化趋势发展这个疾病大家都不陌生但对中风的具体表现却可能只知其一,不知更多......具体说来,中风有三种:中腑、中脏、中血脉。中腑,是中风在表的症候。具有发热、恶寒、头痛、肢体酸痛、筋脉拘急等表现,治疗上与伤寒症相同。中脏,是中风在里的症候。表现为眩晕跌倒昏迷,咳痰如拉锯,治疗上分闭证、脱证两种。闭证,表现为神志不清,牙关紧闭,两手紧握,喉中痰鸣,声如拉锯,二便闭塞,脉象滑数或横弦,治当疏通。脱证,表现为昏沉不醒,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遗尿,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细弱或沉伏,是真阳外越之象,危症,治当温补。介于闭、脱之间,有寒痰壅塞,不便立刻补益的,用半夏、橘红浓煎,以姜汁对冲,灌进口即苏醒,然后按证调之。最后一种,中风在血脉,是在经络之中,表现为口眼?斜,半身不遂,虽有左右之分,但病因均为血气之虚,以致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发生中风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及时抢救,对于中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然而,中风患者救治成功后,后遗症依然需要继续治疗。而对于中风以及中风后遗症,清代名医王清任创立了一个奇特的配方,虽然只有七味药,但是全方的用药却十分奇妙,奇妙的是方中用了克*芪,而其他6味药仅仅22.5克,差不多就是*芪的一个零头,这可是中医组方里极其独特的。一方面体现了“重剂起沉疴”的经方霸气,另一方面又体现“轻可去实”的时方绝妙。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人猜到了这个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组成:*芪(生)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便会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斜。气虚血瘀,会致舌头失养,以致说话不畅,吐语不清。气虚失于固摄,会口角流涎、小便频频、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均是气虚血瘀之辨证。故本方针对症状,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全方以*芪为君药,补益元气,起到“气旺则血行,瘀去则络通”的作用;以当归尾为臣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而且当归尾活血通络却不伤血。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为佐药,这四味药可以说是活血化瘀的核心力量,是活血化瘀的不可多得的组合;地龙在很多医家解释的是佐药,但据地龙的作用,其实它既是佐药(通经活络),又是使药(熄风止痉)。综观全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不仅标本兼顾,还获得了补气而不壅堵滞塞,活血又不伤正的功效。这些药物合起来使用,便气旺、瘀消、络通,病症自然向着好的方面发展。
补阳还五汤对于中风(脑梗死、脑出血、偏瘫)的作用可以说是被后世医家广为运用,已经是中风类疾病的标杆式经典名方。
目前很多治疗中风疾病的药物,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进行了精进改良,比如振东制药这款专门针对中风及中风后遗症治疗的芪蛭通络胶囊,由26味中药组成,包含补阳还五汤、保元汤、何人饮、生脉饮四大经典名方,四方合一、四效合一,溶栓通络,心脑同治,药效更明显、靶向更清晰。功能主治:益气、活血、通络,适用于中风患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倦怠乏力者的治疗,并在语言障碍、肢体障碍等方面有显著的疗效。用法用量:一日2次,一次4粒。
文章部分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