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反反复复这样的大环境下,“84消毒液”、“免洗洗手液”、“酒精喷雾”等等这些消毒用品已经成为每家每户必备的防疫工具。尤其是家里有小朋友的家长们,更是对防疫消毒工作格外上心,酒精湿巾不离手,包里常备免洗洗手液,时刻做好了冲锋陷阵和病毒做斗争的准备。可频繁的使用这些化学消毒物品,真的就能让孩子完全远离病菌、保持健康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像我一样,在用完免洗洗手液以后整个手都特别干燥,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皱皱巴巴的形态。我一直以为这是我自己肤质的原因,直到我看到一则:“小朋友因为长期频繁使用免洗洗手液,导致手部干皮裂口”的新闻,我才发现原来这不是个例。过度消毒反而会危害健康,小朋友那双全是裂口的小手看起来完全就是细菌的温床。
消毒这件事充满了大学问,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在有效给家里消毒的同时,还不会让消毒产品中的化学物质伤害到家人健康呢?我在观看了权威儿科专家崔玉涛医生的“消毒方法大揭秘”系列视频以后给大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日常家庭最科学的消毒方法。
消毒方式分为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两种。物理消毒最常见的就是高温晾晒法,通过保持环境的干燥让细菌失去适宜生存空间的手段达到阻断细菌的办法,而化学消毒则是指通过添加化学物质的手段达到快速杀死细菌的办法,也就是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的各种消毒剂。因为化学消毒法相比物理消毒法而言更为的便捷快速,加上这俩年疫情反复带来的恐慌感,所以绝大多数人日常消毒都更倾向于化学消毒法。但其实化学消毒之后的残留化学物对人体伤害很大,稍不注意就会适得其反。
据崔医生的分享,他曾经接诊过一个全身长满红疹子的小男孩,最终诊断结果发现居然是衣服惹的祸。原来呀,小男孩的妈妈担心自己的孩子每天在外面跑衣服上沾满了细菌,所以洗衣服的时候都会用消毒液浸泡一段时间,结果每次都很难保证将所有的消毒液重新干净,残留在衣服上的化学物质就这样成为了孩子满身红疹的罪魁祸首。
我们平时接触到的绝大多数消毒产品,虽然用起来很方便,能杀死手上的很多细菌,但是使用之后都会在人体表面残留很多化学物质,除了对皮肤造成影响,还会随着小朋友们的进食被吸收到消化道中去。特别是有些过于谨慎的家长,外出就餐时,有拿湿纸巾擦洗餐具的习惯,湿纸巾里的化学物质残留在餐具内再溶解到食物里,全部都进了孩子的肚子里,日积月累下去很难不对孩子的消化道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崔医生认为,普通家庭居家消毒时更应该采用物理消毒法,地板、家具用清水擦洗后及时通风晾晒,保持干燥就完全能达到清洁杀菌的效果了。高频率的喷洒酒精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酒精虽然能很快挥发,但家庭毕竟是个相对密闭的小空间,挥发后不像大商场和室外一样能很快流出,长时间处在酒精密度大的空间里,对人的伤害是很大的。孩子贴身穿的衣物和经常接触的玩具,也不需要浸泡消毒剂这样的产品,通过用热水烫煮的方式就可以达到杀菌效果。
崔医生在回答网友“为医院一样消毒”的疑问时说道:“医院来往人群复杂,病因也复杂,为了最大可能的避免交叉感染,消毒工作必须有一定的强度。但对于普通家庭而言,物理清洁是完全可以保证干净的,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干净就是无菌,其实我们所指的干净是:单位容积内有少量细菌但不足以致病,可以有自己的免疫系统撑住。千万不是说无菌是最好的,生活中无菌的环境里免疫系统和人的生长发育都会受到极大的损害性的影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人都担心家里的宠物成为病毒传播体,前俩天上了热搜的新闻:“防疫站的人趁主人被隔离,撬门而入打死宠物狗”的新闻实在让人气愤。宠物不等于病菌,如果宠物真的等于病菌,那一定是不可以被合法圈养的。所以大家完全可以对自己家里的猫猫狗狗放心,不要对它们使用一些类似于消毒液洗澡这样不合常理的养护手段,不仅损害宠物的健康,残余物还会带伤害给朝夕相处的人类,实在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要避免消毒产品残余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心里解除对细菌、病毒等的恐惧,从而缓解日常生活中对化学消毒产品的依赖。出门时佩戴好口罩,不去中高风险地区闲逛,回家时洗手液洗干净手,外衣上适当喷洒酒精做好防疫工作,保持家里通风干燥就足够了,没必要时不时的就在家里无死角的喷消毒剂和洒酒精。担心孩子玩耍过程中接触太多细菌影响健康时,也不要图方便用湿纸巾擦拭,而是教导孩子养成常洗手的好习惯。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能事无巨细的保护到孩子方方面面的成长。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和力度哦,并不是说只有力度够大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掌握科学的育儿技巧才是事半功倍的最佳途径。还等什么,赶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