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界弟医学界
“专治”孩子各种不舒服
“我洗过了。”“手腕又不会碰到食物,为什么要洗!”“干嘛非要打肥皂!”“为什么要洗够20秒?”“就不脏就不脏!”
疫情暴发至今,上述对话在我和神兽间,不断重复。
有一天,神兽梗直脖子问:“妈妈,这是我的手。你不能老催我洗手!”
你以为我愿意啊?要不是疫情当前,我绝对能做到“让洗手这事随风去吧”。
僵局一直持续到那天,我邀请娃,同看一个街头实验。
一位身穿手术服的帅哥主持人询问路人:上次洗手是什么时候?
有的回答“几分钟前”。有的是“早上吧(拍摄已是午后)”。有的挠挠头,答不上来。
最实诚的是一个小女孩,“我吃饭前洗的。我爸爸从来不洗。”
然后,路人们被要求在培养皿中,按下手印。
接着,清水洗手,留第二个手印。
最后,在主持人指引下,用洗手液充分搓揉双手20秒,用水洗净,再留下第三个手印。
装着几十个手印子的培养皿,被送到实验室,置于37℃的恒温箱内。
几十个小时后,在“没洗过手”的培养皿中,养成一个个“手型”。
那一颗颗黄色的球体,是大名鼎鼎的“葡萄球菌”。
感染了它,可能导致多种疾病。轻一些的,包括皮肤、黏膜感染。重一点,你会坐在马桶上,拉到怀疑人生。再重一些,可能会导致心内膜炎、中毒性休克,分分钟要命。
再来个重口味的。
那个飘扬的白毛,是孢子经过培养、长出来的。层层叠叠的白点,则是大肠杆菌的培养物。
“大肠杆菌主要生活在肠道。从培养皿可以看出,这双手的主人,上大号后没洗手。”主持人说。
那么,洗手后呢?
如果仅用清水洗手,好像变化不大。
但用肥皂、清水搓够20秒,结果惊人:培养皿几乎没长出东西!
来个更直观的对比:左侧,用清水洗过的手印子;右侧,用肥皂+清水搓揉20秒后的。
看到这儿,孩子身体一抖。
从这天开始,孩子洗手都不用提醒的。7步骤、20秒,全部完美达成。好习惯至少坚持一周。
我检索发现,这个视频首播于英国广播公司(BBC)青少年频道(CBBC),是一档热门医学科普纪录片《手术探秘》(OperationOuch)的片段。
《手术探秘》由两位医学博士Chris和Xand主持,是CBBC的王牌节目。曾多次获评“最佳医学类儿童教育片”。
此处歪个楼,两位主持人是双胞胎。节目上线之初,小观众们致电剧组,称没法分辨两兄弟,好遗憾。此后,Xand开始留胡子。爱意满满的操作啊。
英国《每日电讯报》对《手术探秘》的评价是:都来真的!
每一期,节目会融入1或2个真实的儿童急诊病例,记录其诊疗过程。然后,用生动的解说和动画,来解释医学知识。
一方面,这是给父母“答疑解惑”,提示孩子可能发生什么问题,会接受何种治疗。另一方面,也是安抚孩子们,“治疗不都是疼的”。
比如这个可怜的小男孩。在学校吃着美味鸡肉大餐,一侧耳朵突然就肿了。
做成动画,效果是这样的。
医生检查,推测是颞骨岩部发生急性乳突炎。口服抗生素治疗即可。
3天后,孩子没事了。
再比如,熊孩子往鼻孔里塞糖果,咋整。
儿科急诊医生演示了一个缓解的方法:妈妈的吻。
即,用嘴对嘴呼吸的方法,迫使异物排出。
如果这招不行,那就上家伙:专业医疗镊,夹出来。
看到这儿,是不是觉得,治疗也没那么吓人?医生有很多法宝?学医也是挺好玩的?
此外,《手术探秘》每一集都有“特别环节”:“身体揭秘”和“我身上最特别的地方”。
在“身体揭秘”环节,你可能会看到,用多米诺骨牌和积木,模拟中枢神经信号传输。
也可能看到志愿者排成一列,一头是“大脑”,一头是“手”,玩“神经中枢的指令接龙”。
到了“我身上最特别的地方”环节,孩子们获邀进入移动演播室,展现自己“独一无二的生理特征”。
有的孩子单眼有异色。
有的孩子秀了自己“一条特殊的白线”。
主持人会给出一系列科学的解释,还会夸赞孩子:你真特别,你很勇敢。
有时,双胞胎主持人会邀请孩子,一起做实验。
来挑战一下:下图中,左右各有两个蛋糕花。哪一朵“花蕊”位置的蛋糕,更大?
欢迎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
虽然各地中小学开学不久,但暑假时间已经宣布了。
想让孩子过个有意义的暑假?《手术探秘》值得拥有。
反正我这个大人看完,都觉得非常受用。至少英语听力明显提高了。
资料来源:
1.OperationOuch.CBBC
来源:医学界
作者:燕小六
校对:臧恒佳
原标题:《孩子不爱洗手?一剧搞定
医界金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