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博客
疫情,给世界,给我们所有的人提了个醒,有些事情,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才能在危机来临的时候,不过于慌乱;在被动的时候,我们也能沉心静气的工作和生活。
现在,疫情得到控制了,大部分企业都复工复产了,企业为员工提供口罩,洗手液,量体温,通风,让员工有安全感。
但是,一些心理问题依旧会存在,悲伤、焦虑和抑郁情绪仍将继续对人们和社区产生影响。
也有人预测,疫情将带来心理健康问题“大流行”,随着疫情逐渐消退,心理健康治疗的需求将会激增。
比如,我们大家都能看到和感受到的,诸如失去亲人的悲伤、失业造成的打击、隔离与活动范围受限、家庭收入减少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恐惧等,都可能导致心理痛苦。
恐慌会导致一系列身心乃至社会后果,造成次生灾害,这种社会层面的心理次生灾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比灾害本身更为严重。
那么,疫情后期,就是现在这个阶段,都会出现哪些方面的心理问题呢?心有哪些反应呢?
一,危机后常见的心身反应有哪些?
生理上的反应:失眠、发热、头晕、头痛、心慌、胸闷、血压变化、恶心、呕吐,出汗等各种躯体不适感。
情绪上的反应:恐惧、紧张、焦虑、抑郁、气愤、无助、悲痛、担忧、易激惹、自责、愧疚等。
行为上的反应:警觉增高、多疑、难于集中注意力、冲动、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或过于紧密、决策力下降、回避、社会退缩、反应迟钝、麻木、酗酒等。
认知上的变化:缺少或失去安全感、信任感、控制感等。
以上反应在危机事件后都可能会出现,这是人们在非正常情境下最正常的反应,如果不超过1周,不必过度紧张,如果超过1周并影响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人际交往,则需要寻求心理支持或帮助。
接下我们重点说一下,在疫情结束之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我们把它分为5大类心理问题——
第一类,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即重演事发时的负面感受,如做噩梦。
“假设事件已经过去了,但是个体没有完全处理好,那么个体将会通过做噩梦等方式重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这是我们通常比较关心的创伤后心理问题。”
第二类,回避和麻木类症状,即社交逃避。
“受到伤害之后,一个人很难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社会关系、社会联系、社会习惯当中,从而产生社交退避。此时,这个人开始产生孤僻感,不与他人交流,冷漠无情,对于生活中的事情再也没有以前那种热情的反应。”
此外,这个人还会产生记忆的丧失,即有意识地忘掉这段时间的经历,完全无法回忆起以前负面的体会。这些都称为社交障碍,其具体表现包括注意力涣散、社会关系淡漠、不想结婚、不理孩子、不理家人等。
第三类,警觉性增高症状,即过度敏感。
“别人一旦提起武汉、肺炎,他立马就会产生反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甚至长期保持愤怒。那么这个人就会对社会感到仇恨,对政府感到仇恨,对他人感到仇恨,甚至有报复的冲动和行为,包括自己伤害自己,伤害周围的人,开始骂人、打人等。”(这些在以往的灾难过后曾经出现过的比较普遍现象。要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视)
这三类创伤后应激障碍是需要高度重视的。这些人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而治疗工作的周期也很漫长。
第四类,亲子关系
学校复课,神兽归笼。在孩子和工作中两头奔忙的家长们终于可以稍稍松一口气。但很多家长发现,经过一个超长假期,我们的孩子变得有些“敏感”起来。上网课、辅导作业......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突然变成了一个个导火索,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引发一场家庭大战。是孩子们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
我最近接待的个体咨询者全部是孩子和家长,遇到的问题基本都是在这个范畴。
其实,这很有可能是不良情绪在作祟。我们的孩子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由于疫情原因,他们被要求长期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时间久了,很容易产生窒息感。如果这时候家长又经常提出要求的言语,就会引起情绪的失控。现在的孩子对情感的需求远超于物质需求,他们希望在精神上得到父母的爱。而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在这个当中提醒他们做作业等等,就会容易引起他们的失控感。不过,家长也有原因。
第五类,职业迷茫
这期间有几个人咨询过我,一上班发现工作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不要换工作?我的回答都只有一个:你现在有工作offer了吗?等拿到了再考虑要不要,现在选择权还不在你。
因为每个人在工作中,总是难免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不开心的时候“老娘不干了”的念头或许总是会时不时的冒出来。经济好的时候,或许问题不是很大;但眼下的现实情况,恐怕裸辞的风险系数会大大增加。所以,还没失业的我建议还是不要轻易裸辞吧。
对于自己觉得纠结部分,比如你原本级别低收入少--说明工作可替代性强,容易出现僧多粥少,供过于求的情况,而且自然薪水不会高;你原本位高权重收入多--那市面上高管位一个萝卜一个坑,这种经济形势下大家都慎之又慎,公司也没有那么充分的预算天价请高管;更别提高不成低不就的中间管理层的尴尬境地了。
第六类,报复性消费
被疫情压抑了几个月,很多消费也被暂时抑制了。我的一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