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随着气温持续走低,让广大妈妈们最为头疼的各种儿童传染病又开始“蠢蠢欲动”,威胁宝宝们的健康安全了。除了流行性感冒、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常见传染病外,近几年“手足口病”每逢秋冬季都会席卷各地幼儿园、托儿所,猛刷“存在感”,中招孩子无数,让广大家长们闻之色变。那么,究竟什么是手足口病,我们又该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呢?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如肠道病毒71型(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等)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最常发病于6个月至5岁的宝宝。如果家中宝宝出现低烧不退,手、足、口处长出许多小疱疹,那很有可能是得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10天,传播途径多,传播方式隐蔽性较强,让人防不胜防。
1.粪口传播:通过接触病人的粪便、排泄物或粘膜疱疹液会导致感染手足口病;饮用或吃下被手足口病病人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等也可发生感染。
2.接触传播:如果不小心触摸了被手足口病病毒污染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床上用品、内衣等,也会感染上手足口病。
3.飞沫传播:部分手足口病的病毒甚至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包括感染者咳嗽、喷嚏、讲话时的飞沫等,都有可能传播病毒。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接种疫苗: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种类较多,目前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有相应的疫苗,即俗称的手足口疫苗,接种后可以减少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率,主要用于6月龄至5岁的儿童。一般建议在宝宝6月龄至12月龄完成接种,以尽早获得保护。对于5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由于多数已通过自然感染获得了免疫,就不推荐接种了。
注意卫生:注意个人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最好的手段。家长们应培养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的好习惯,降低病毒粪口传播、接触传播的几率。同时,手足口病毒最怕紫外线和高温煮沸式消毒,可以用这两种方式给孩子的东西和日常用品消毒。
饮食护理:如果孩子不幸中招,最常见的问题是口腔内长水疱、破溃,影响进食,这期间,饮食上应准备一些易消化的营养食物,注重补充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并让孩子多吃一些流质饮食,以免影响口腔内溃疡的愈合。
室内通风:尤其是冬季,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尤其是在学校等场所中,应在保证室内温度的前提下加强教室的通风、换气,避免由于室内空气不流通,导致手足口病传播。
注意饮食:日常生活应该最好吃一些清淡的,易消化的食物,三餐规律,切记暴饮暴食,平时注意多喝水,坚持运动,增强孩子自身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