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如果二舅生在德国,他就无需这般励志
TUhjnbcbe - 2025/1/6 20:11:00

“二舅”视频刷屏,收获无数感动。感动之余,也有人提问:像二舅这样的人,有没有机会活得没这么累?毕竟,励志的是人的精神,而不是苦难。在赞美二舅的同时,追问一下如何避免苦难,并不煞风景。

假设一下,如果二舅生活在德国,他的人生会是怎样呢?

这两天提到二舅时,有不少人说发达国家的残疾人就不需要工作,其实这话并不对。德国确实有着相当完善的残疾人福利保障措施,但这只是残疾人政策的一小部分。德国对待残疾人的重心其实是鼓励就业。

残疾人的就业,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难题。受限于各种身体问题,他们能做的工作本就有限,也同样受限于身体问题,他们受教育的机会也常被限制。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给予残疾人足够充裕的空间,他们很可能只能闷在家里。

这显然不是好事。在现代文明价值观里,歧视残疾人当然是大错特错,但单纯把残疾人养起来,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这很容易让残疾人觉得自己是个无用之人,身心都受到伤害。鼓励残疾人就业,给他们充分的培训和就业机会,让他们成为社会运转的一份子,才是文明社会最应该做到的。

当然,要实现残疾人的广泛就业,首先要确保残疾人的出行便利。

记得有一次,我在德国马尔堡市旅行,途经斑马线,正巧见到一个残疾人坐着轮椅过马路,赶紧停车相让。

眼前的人行道等待区比柏油马路略高一点,但坡度平缓,轮椅穿行很轻松。这位四十多岁的男子在通过时,还扭头向我挥手致意,一脸灿烂笑容。他坐着的电动轮椅速度相当快,由德国政府统一研发配备,爬坡都不成问题——要知道,马尔堡这座城市依山而建,常有陡峭大斜坡。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国内某城市的人行道等候区,据说是出于行人安全考虑,摆了几个固定石墩,提醒人们在等红灯时别往前挤。这个出发点倒是好的,但石墩隔得太近,走路的人能过,可轮椅根本过不去。可见设计者在干这事儿的时候,压根没考虑过残疾人的存在。

盲道也是老话题了,早在网络时代初期,一些城市盲道就因为蜿蜒曲折,或是被石墩、栏杆甚至围墙等阻挡而一一“出镜”。

前几年有篇文章,大意是说在中国大街上相对较少见到残疾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出个门实在太难。目测的话,确实有这种情况,这两年不知道是否有所改观。

而在马尔堡,我在短短时间里就见到不少残疾人出行。连狭窄无人、还是个大下坡的小街,都有盲人在导盲犬引领下前行。后来查资料才知道,马尔堡有德国最大的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的便利设施也是德国最佳,所以见到残疾人的几率也高一些。

马尔堡是样板,但不是唯一,德国残疾人的出行一直以便利著称。

我曾经细致观察过德国公共设施里的残疾人元素,颇受震撼——

德国公交车上有专门的轮椅和童车区域,连通知司机有人下车的按钮,都迁就了轮椅的高度。我们平时上公交车,车门处多半都有两级台阶,德国公交车却没有,主要就是为了方便轮椅和童车。

有人就会质疑,公交车的车身相对较高,底盘也高一些,它怎么能跟停靠的道路持平呢?如果不能持平,那么不管车门有没有那两级台阶,轮椅都是上不去下不来呀。没错,但德国人有自己的办法。我第一次见到这办法是在奥格斯堡,公交车靠站后,会通过液压方式降低高度,直至与站台齐平。就可以方便残疾人上下车。当然,这不是德国人的专利,很多国家的公交车都是这样,比如英国伦敦,人们还戏称这种办法叫“巴士下跪”。

在德国的火车站和地铁站里,都有残疾人专用电梯。有人又会质疑,这有什么奇怪,中国城市地铁和许多火车站都有相同配置啊。这一点没错,但可以学习德国人的还有几个细节:他们在电梯里设置了迁就轮椅高度的按钮,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全部配备了盲文。

残疾人停车位和残疾人卫生间,在德国都是很完善的配置。这些设施在当下中国也很常见,但需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果二舅生在德国,他就无需这般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