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条diss割韭菜的微博,被转了几万次,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
我记得去年就受到过成分安全性的质疑,这回好像是因为品牌请了新的代言人,又被拎出来说了一次。
饭圈的事咱不懂,但消毒剂属于我的业务范畴,前两天就在小号顺便就吃了口瓜。
微博截图
底下的评论可太热闹了——
有人气愤说,用了这么多年的消毒液竟然有毒;
更多人是焦虑,*露不能用,那消毒还能用啥啊……
消毒剂种类这么多,
咋分得清?
—
对于市面上常见的消毒剂,去年疫情的时候刚好做过一点功课,发现门道还不少。不管品牌怎么包装,只要认准产品标注的有效成分,基本不会踩坑。
先声明,本文与任何品牌都没有利益关系,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吹不黑。
功课自取,这里就不赘述消毒产品相关的知识了。我主要是好奇:大家为啥这么离不开消毒剂呢?
餐具要消毒、衣物要消毒、小孩和宠物也都要消毒……中国人对「消毒」俩字好像一直都挺痴迷。
都知道抗生素不能滥用,杀死病毒的同时也会杀死体内的有益菌群,长期使用还会让细菌产生抗药性。
这一点放在家居环境里,其实同样适用。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生活在一个无菌环境里。
很多消毒行为,
都属于过度清洁。
—
先说说我自用的消毒产品:酒精、84和氧净,全是便宜大碗的,但我看中的也不是它们的消毒作用。
-酒精擦擦镜子、门把手和开关,除菌还能去除经常接触留下的手垢油脂;用来擦除胶痕也很好使;
-氧净主要是搞定各种顽固污渍,吸油烟机灶台特别高效;
-84的漂白作用拿来除霉,局部漂洗白色衣服都很好用;还有用它刷洗花瓶,消灭烂根留下的细菌,下一次再插花保鲜期就会更长。
●这种除霉剂的成分和84几乎一样,但做成了泡沫或者啫喱的状态更便于附着。
要说消毒这事儿,肉眼看不出来,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效果,多数时候都是图个心理安慰。
不信你看洗手液,都说自己能消除99.99%的细菌,底下小字标注实验过程两分钟。有多少人平时洗手能搓两分钟……
我家的洗手液
而且在我看来,很多消毒行为,都属于过度清洁了。
消毒剂的安全性之所以总被拿出来说事,就因为绝大多数消毒剂都会伴随一定的刺激性,长期滥用总是弊大于利。
留心观察一下,很多洗碗液、洗衣液,其实本身就添加了除菌成分。
像我家内衣是手洗的,主要是隔夜内衣细菌滋生很快,也不建议攒着。其他衣物都是两三天洗一波,只用洗衣液;甚至柔顺剂都很少用,羊毛、真丝之类的面料才会加点,一年都用不完一瓶。
如果是习惯内衣外衣混洗,为了安心叠加消毒剂也可以。个人更推荐季铵盐类,家用消毒力度足够了,而且不伤衣物、对环境也比较友好。
●*露被人诟病的PCMX,也不是全系列都含有,还是认准成分最重要。
过度清洁,
可不止是费钱。
—
其实过度清洁的行为还有挺多的,我再说两个,看看有没有人中招。
洗眼液这东西现在还有人用吗?就是倒一瓶盖液体扣到眼睛上,用完感觉眼睛很清爽。
答应我,有的话赶紧扔了。
不针对任何品牌,我是想说整个品类都是消费主义整的花招子。
前几年我特别爱冲洗眼睛,还有日本那种清凉感的滴眼液,到后来不用就感觉眼睛好干。
去医院看,大夫说我这是轻度的干眼症了,并明确告诉我这类产品不能滥用。
眼睛总依赖外物保持湿润,特别是所谓清凉感的液体还会刺激泪液分泌,慢慢眼睛自身的保湿能力就会下降。
如果眼睛没有任何不适,啥也不用最好;有轻微的眼干,可以适量用人工泪液(玻璃酸钠滴眼液);眼干严重或者发炎了,一定尽快就医解决。
总之,别作,过度清洁就是花钱买罪受。
现在干眼症的我已经完全离不开人工泪液了
还有一种更常见的过度清洁,就是洗脸。
大家都知道用氨基酸洁面,尽量不用皂基了,但关于简化洁面步骤的科普还是太少。
从消费主义视角来看也没错,皂基变氨基酸只是消费转移(现在氨基酸类的洁面可能还更贵;
但要是告诉你,用完卸妆产品其实不用二次清洁,那洗面奶的销量不就直接缩水了?
事实就是这样,大多数卸妆产品都不需要后续再用洁面乳;只有油类卸妆产品,如果乳化不完全可能会治痘,二次清洁会比较放心。
要说最伤皮肤的,当属卸妆水+卸妆棉,在脸上反复摩擦,是真的嫌皮厚啊。
还有各种洁面仪、清洁面膜、去角质产品……过度使用都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变得越来越敏感。
我是混干皮,一般晚上用卸妆乳卸掉淡妆,早上就只用清水洗脸,洁面乳只有不化妆的时候能用上。
精简护肤之后,水也不用了,直接上精华,最多再叠加一层面霜。
感兴趣的可以看一本书《减法护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