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是创业邦推出的干货类栏目,旨在服务于繁忙都市下的互联网er、创投人士、企业家,成为这些群体碎片化时代的充电站。
作者:林逸
图片来源:东方IC、图虫创意
3月21日,LV母公司、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声明,将从中国订购万个口罩提供给法国卫生部门及39医院,第一批万个口罩在未来几天交付,订单价值为万欧元(约万元)其余在四周内交付。
此前LVMH还宣布将生产香水和化妆品工厂来生产洗手液。这家顶级奢侈品集团,在过去一年里还曾给巴黎圣母院的重建捐赠了2亿欧元。
然而,纵观LVMH掌门人伯纳德阿诺特的上位史,与如今公益为先的良好形象有所区别,伯纳德屡屡发起敌意并购,达成收购后强拆资产变卖,甚至在达成并购之后,撕毁过与政府达成的保留工作岗位的约定,大肆裁员人之多,所到之处可谓血雨腥风。
初露锋芒
伯纳德阿诺特的家乡,位于法国北部的工业城市鲁贝。他母亲的家族,在当地经营一家小有名望的建筑公司,伯纳德自小在外祖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优越的家境,法国人与生俱来的艺术细胞,和十分懂得享受生活的长辈与生活环境,让伯纳德自小经历了艺术的熏陶。
年少的伯纳德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毕业后,曾短暂地在一家咨询公司任职,但他不满足于只能给别人提出建议,而无法亲自做出决策来验证自己的判断,不久后就离开了这家咨询公司,进入了自家的建筑公司。他强势的性格,追求对事情绝对决策权的倾向性,在此时已经初现端倪。
在进入家族企业不久之后,伯纳德和父亲对公司的发展方向很快出现了分歧。这家公司原先的主营业务是工业建筑,但伯纳德认为这一业务的利润率太低,回款周期又太长,很容易出现不良资产,加之市场空间十分有限,并不是应该长久发展下去的业务。伯纳德由此建议将公司旗下的工业建筑业务全部处理掉,重点转向开发个人房地产,主营公寓和度假别墅的建造与销售。
这段意见相左的故事,在坊间有许多传言。《环球经营人物》杂志一篇报道中称,伯纳德的意见被父亲否决之后,开始了游说公司其他高管的路途。事情最终以伯纳德的胜利告终,在公司高管的集体压力之下,父亲最终拍板将公司的工业建筑业务和公共事务部门卖给了罗斯柴尔德家族旗下的法国公司吉耶里。
这场业务重组,为家族企业带来了高达万法郎的现金收入,公司组织架构被大幅简化,员工自千人级别,裁减至百人不到,大幅缩减了整体的运营成本,极大地改善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同时获得了战略转型个人房地产和度假房产销售业务的充足资金。
这场战略转向,获得了超乎所有人预期的好成果,伯纳德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市场洞察力,与商业前瞻性,开始逐渐走向前台。几年后,年仅28岁的伯纳德,从依然年轻的父亲手中,接过了公司CEO的权杖,不久后又顺利成为了公司的董事长。公司高管与伯纳德的外祖母都对他展现出了极大的信任和支持,外祖母很快将名下全部股份转让给了年轻的伯纳德。
这场发生于家族内部的权力更迭,如今已经很难找到更多的细节。和此后大量敌意并购的经典案例相比,伯纳德与在家族企业中的上位过程,很少有人给予注意力。但那是他第一次展露出杀伐决断、兵不血刃的斗争能力,那时初露锋芒的伯纳德,已经展现出与此后数年完全一致的充足自信、出色决断力、标志性的强硬手段,与大开大合的战略布局和调动能力。
而对家族企业的绝对控制权,和他所确立的充分令人信服的形象,成为他日后拿下Dior,构建奢侈品帝国的坚实地基。
迪奥情结
年,法国第一位社会党领袖弗朗索瓦密特朗在法国大选中胜出,上位后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带有民粹主义倾向的经济改革政策,在整个法国经济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波改革强调经济计划化,进行重度监管,首次创立富人税,大肆扩大国有化,当时法国半数银行收归国有,欧莱雅也差点成为国有品牌。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法国国内资本和商业保守派产生强烈不安。
大洋彼岸则全然是另一番光景。在日后用经济腾飞缔造“美国梦”的罗纳德·里根,同样刚刚胜选。这位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开始了以“三砍一稳”为核心的经济复兴计划,大举进行供给侧改革,开始改变自大萧条以来美国政府所奉行的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随之大行其道,掀起了欧洲企业家赴美淘金的热潮。
没有任何企业的商业命运,能够脱离本国乃至全球政治经济宏观形势的影响;也没有任何个人,能够真正的逆势而为。伯纳德和许多法国保守派企业家一样,选择了美国作为他的下一站。
但欧洲与美国在自然和文化条件上的差异,使得伯纳德家族建筑公司主打精品小户型的房地产开发业务始终未能在美国打开市场,伯纳德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