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导致的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7月22日国家卫健委指派的由卫生防疫、心理健康、社区卫生等专家组成工作组赶赴河南,支援指导当地全力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做好灾后卫生防疫,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一些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之后,容易出现传染性疾病的暴发,常见的有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和各种皮肤病等。有研究者对~年间大灾后发生的疫情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这20年来全球一共发生过19次灾后疫情暴发,其中一半以上是腹泻相关的疫情,大多是由于不清洁饮食、饮水而造成的。
夏季炎热潮湿,食物容易腐败变质,本就是胃肠疾病高发的季节。洪水之后各种污水混杂,容易导致水源污染,一些可以通过水源传播的甲肝、戊肝、伤寒,甚至霍乱,以及被水源污染的鱼虾等,可以通过饮水、食物引发胃肠道传染病。除了胃肠道疾病以外,通过蚊虫传播的疾病,如疟疾、登革热,也属于灾后高发传染病。虽然我国防洪抗灾水平在提升,相关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日趋成熟,但大灾之后仍然不能大意,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
一、保证饮用水的安全
洪水会破坏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设施,淹没自来水厂、饮用水井、厕所、垃圾堆等,从而污染清洁饮用水源,一定要保证饮用水的安全。
不能喝生水(包括自来水),比如有的地方有直接喝井水、河水、泉水或湖水的习惯,这些水源就非常容易导致感染。应尽量喝烧开的水、瓶装水或经救灾指挥部认可的饮用水(净化设备现场制备或送来的桶装水)。盛水的缸、盆等容器及餐具一定要清洗干净并做到日常消毒,消毒后用干净的水冲洗。平时要保护生活饮用水水源及环境,在指定地点堆放生活垃圾、倾倒生活污水。
二、注意手卫生
吃东西前,用干净的水及香皂或洗手液清洗双手,必要时使用抗菌洗手液或者涂抹手消毒剂、酒精凝胶等消毒双手。
在使用免洗洗手液时,应涂满整个手部皮肤,按照七步洗手法相互揉搓,一定要保持20秒的作用时间,才能起到杀菌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免洗洗手液/酒精类手消剂的去污效果并不好,其作用主要是杀菌,并不能替代洗手,有条件时还需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另外,要避免用脏手接触眼睛及口鼻,以及用手擦汗、抓痒等。不与他人共用一盆水洗手,如果条件所限只有共用水,也应该在洗手后进行消毒。
三、不吃洪水接触过的食物
被污水污染的食品、霉变的食品、未洗净的瓜果、死因不明的动物、野生的蘑菇等都不能食用。如果是带包装的食物被污水浸泡,即便包装完整,也应该丢弃。如螺丝、贝壳、螃蟹等水产品易携带致病菌,应尽量少吃。
另外,夏季湿度大、温度高,细菌、霉菌易繁殖,尽量不要吃剩饭剩菜、凉拌菜,煮熟的饭菜放置时间也不要超过2个小时。食物要妥善保存,不要让苍蝇、蟑螂等污染。食物制作时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使用后的餐具也要及时清洗,清洗时要用洁净的水。
四、注意补水、防暑降温
中医认为,长夏湿气当令,脾脏喜燥而恶湿,饮食稍不注意就会伤及脾胃,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夏季出汗多,水分的大量丢失稀释了胃液,降低了抵抗力,这也会给病菌的侵入创造条件。水灾过后应注意补充水分,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增加谷类、豆类、肉类及蔬菜摄入,以保证优质蛋白质和各种营养素的供给。
除了要预防胃肠道疾病,还要重视对皮肤的保护,淋雨之后要及时冲洗,在户外接触污水时应穿上雨靴防护。如果水位太高,则要在下水前外涂防水油膏,防止细菌感染。洪水过后蚊虫增多,要穿长袖衣裤、备好风油精等药物,防止被蚊虫叮咬。在一些安置点,可能人群比较密集,在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形势下,还是要做好防护,及时更换口罩,加强室内通风。如果出现身体不适,特别是腹泻、呕吐、发热等病人,要尽快就医,同时配合医生做好隔离。
作者:卢杰
责任编辑:李雅琴
医学审核:姜峰
出品人:胡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