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博物院:社会服务的一匹黑马
络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络上,就是数字博物馆。这也是福建博物院正在完善的一大举措。他们在展厅之中设置了四台数字博物馆,除最新资讯外,最重要的是,观众通过这个平台看到博物院馆藏,既可以欣赏,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资料平台。针对目前很多馆藏受保护条件和展厅面积的限制,无法及时展出的现状,无疑是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的一个不错选择。
一个博物馆的诞生与发展根植于社会,对博物馆本质的研究必须与社会公众互动。公众参与是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工具。博物馆所涉及的知识、意识、技能、情感等都属于社会公众参与的内容。博物馆服务社会的理念,将逐步拉近博物馆与民众的距离,将有效改善博物馆的公众形象。
——引自单霁翔博士《广义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细节调整见证贴心服务
如今博物馆对观众的服务已不囿于陈列展览,良好的参观环境也是对观众的服务承诺。为了解除参观疲劳,营造优美的参观氛围,近一年来,福建博物院提升整改了基础设施、设备方面的数十个项目,如停车场、展厅灯光、咨询台、文化商场、休闲区、海报墙、环境艺术等,各项人性化的完善使观众在亲切随和的氛围中了解藏品,舒心参观。
几年来观众参观停车难一直困扰着福建博物院,基础服务设施的改善正是首先从场馆的外围改造进行突破,2010年经过合理“挤地”“挪地”,建设了三处停车场,拓展到50个车位,方便了团体观众以及家庭散客的停车需求。
一个人的品性通过言谈举止的细节体现,一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理念水准通过观众入馆后所接触的点滴细节透露出来。博物馆一直带给人严肃庄重的氛围,此次改造中,福建博物院体现了“服务为先”的用心,注重营造人性化气氛。更新后的展厅公共标识更加清新易懂,新设的海报墙、咖啡厅、电子显示屏等配套设施,让观众体会到参观的方便和需求的满足。场馆外围增加了庆祝节日的暖色调,内部也用柔和的色彩对灰色基调进行改造,一改原来生冷的感觉,更多地切入人心。
观众在博物馆享受到的服务水平优劣,直接影响其参观体验,影响博物馆办馆宗旨的实现。参观感受的愉悦不仅取决于陈列展览本身,更多来源于服务内容的充实。博物馆应立足自身使命和功能定位,在实现办馆宗旨职能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空间。
——引自单霁翔博士《广义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陈展策划引领欣赏需求
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不是简单的四个字,如何做好陈列展览,做好配套服务工作,是免费开放背景下做好博物馆工作的重要保证。福建博物院新馆建成已近十年,多个陈列展览从内容到设计都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才能更符合当下群众欣赏的需求。经过预展、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1300余项的整改,固定陈列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在推出后获得了业界和观众的好评。
福建古代文明之光进行了两期调整。一期改陈投入大量人力及时间,编写内容大纲、选调文物,补充大量辅助资料及图版,院内专家多次修改,2010年6月对外预展。为开展二期工作,展览广泛征求意见,包括观众、专家、相关领导及来访各界友人,并特设了媒体意见征求会和持续月余的观众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设置多达17个问题,涵盖文字、展品、宣传、环境、形式、服务等诸多方面。在二期整改中,除综合各类意见进行内容和形式调整外,还拍摄了影片并引进3D技术与观众互动。
在临时展览方面,博物院加强了选题的策划审核。今年上半年筹划并成功举办了19个临时展览,涵盖闽台文化交流、福建传统工艺传承、异域文化、庆祝建*90周年等多个题材,不仅符合阳春白雪的学术需求,也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口味。其中,夏威夷及波尼利西亚土著文化展、玛雅:记忆的空间、山水之间——浙江省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玉蕤——浙江慈溪许氏藏皇宋修内司暨古代玉器珍品展、大师风范——张大千绘画精品展等多个高质量、高品位的展览,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观众。
日暮时分,晚风习习,风景秀美又有着近水优势的福建博物院,庭院中仍流连近千游客。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福建博物院考虑今后开办夜场,增加展厅数量及对自然馆整改,让白日里忙碌的人们走进博物馆,从文化欣赏中感受休闲与放松,为人们的生活注入更多的文化韵味。
为了让公众熟悉博物馆,福建博物院构建了立体媒体宣传络,利用短信平台、官预告、官方微博、平面媒体、电视、广播等不同渠道发布信息,为服务提升做信息支撑,做到博物馆与社会交流无限畅通。
优美的环境,方便的设施,多彩的活动,贴心的服务,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博物馆,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了博物馆。
“新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博物馆如何凸显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特色,是我们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决定着今后博物馆的运行和发展方略。”福建博物院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博物馆如何从相对狭小的“馆舍天地”中走出来,迈向更为广阔的“大千世界”,这也是正在积极进行社会实践的博物馆人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