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五招补进口“短板” 释全面扩大开放信号
中新社北京9月30日电 ( 彭大伟)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满一周岁之际,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五大*策措施为低迷的贸易进口补短板,同时释放对外开放未有止期的强烈信号。
2014年,新登上世界货物贸易头把交椅的中国,外贸远非风调雨顺。据海关统计,1至8月,按人民币计价,中国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0.6%。其中,出口9.1万亿元,增长2.1%;进口7.9万亿元人民币,下降1.1%。而7、8两月,进口已连续出现负增长,外贸顺差连创新高。
有关专家向中新社表示,李克强此番出手促进口,绝非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标之策,而是旨在以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为助推器,带动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
其实这次出台促进口*策措施最主要的目标,并非落在贸易平衡,而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表示,结合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官方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的一系列举措,以及去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的强调,可以认为这次李克强再一次强调了这个总的方向。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主任何伟文亦认为,官方此次发布的促进口*策,主旨并非实现贸易平衡,而是要更多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开放水平。
何伟文注意到,李克强29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过去有人总觉得,要关上贸易大门,好像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工业;但事实上,关起门来发展的结果就是保护落后。要真正让企业走出去,在开放中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李克强说了不能关起门来保护工业,这实际上发出一个信号,中国将继续扩大开放,而不符合开放精神的产业措施需要调整。何伟文分析,此次官方强调把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放在突出位置,就涉及到产业*策问题,强调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是因为中国当前技术进步、转型升级都离不开国际合作,要吸收各国先进科技成果,否则难以实现伟大复兴。
事实上,中国官方近来正以更快的脚步扩大开放。李克强本月在视察上海自贸区时提到继续压缩负面清单,给市场让出更大空间,以及要对内外资一视同仁;随后,外资便于日前获准在上海自贸区进入高铁、盐业和石油勘探等领域。
这些都应该是高层将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信号。何伟文说。
不过,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如何在国家安全、产业安全与对外开放之间实现平衡,亦颇费思量。
何伟文以中国企业近年来兴起的去IOE化(IBM、甲骨文、EMC等三家美国软硬件供应商的简称)为例指出,应当把握好安全的尺度,在杜绝后门的同时,也不要把高技术挡在门外。
屠新泉表示,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完全的自由化和全部放开不太现实,因为中国要有自己的完整产业架构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什么都不用保护,通通依靠进口,肯定不太合理。
但是,现在是过于保护,还是过于开放?肯定是开放得还不够。屠新泉提醒,要对当前开放的程度有清晰认识。
官方亦清醒认识到,*策的关键在于落地。据报道,李克强在会上指着手里的文件说,像适时、鼓励这样的用词还是太原则。他要求,各部门要尽快落实分工和时间表,真正把*策坐实,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件里。
不太可能由官方来鼓励消费者购买某种外国产品,而只能是去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屠新泉表示,例如中国消费者有海淘的热情,但过去海外代购步骤繁琐,此次提出的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等新模式增加进口假如能够得到较好落实,便相当于提升了贸易便利化程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