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美国现代作家施瓦茨在一本书中写了一些关于阅读的体会:“阅读是一幕安逸不变的背景,我的生命就在这背景上徐徐展开”;“阅读是一张门票,拿着它我才能够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阅读并没有替代生活,它往生活里灌输了一些内容直到这两者无法单独抽出,就像无法从一滴水珠里将氢原子和氧原子分开一样”;“阅读会使生活高尚起来,或至少使高尚的错觉成为可能”;“阅读这件事,也只有这件事,我是为自己做的,那是一条使我的生活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我很喜欢施瓦茨这些关于阅读的话,于是便从书中摘录下来,以供自己体味感悟。因为,我也是一个把阅读视为重要的生活内容的人。而且。我总是固执地认为,读书与阅读是有所区别的。读书更多的时候是指那种被动地亲近书本学习知识的方式,而阅读则是完全按照意愿去亲近所选择书本的自由行为。
一般说来,绝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地读过书,或者说有过读书生活。但最终只有少部分人走向阅读生活,或者说拥有阅读生活。值得庆幸的是,我就是属于这少部分人。其实,除了喜欢阅读而常常买书以及写作之外,我的生活与他人并没有两样,至多也就少了打打麻将和走走歌舞厅。然而,在一个人人从众的年代,我的这点不同,也难免会被视为“特殊”。好在我早就有“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的心态,因而我的阅读生活始终在进行着。
可是,近年来,我的阅读生活也面临着挑战。电子信息时代的媒体革命,导致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多地从“阅读”转变为“观看”。图像不断地蚕食文字的领地,传统的报纸、期刊、书籍逐渐地被电视、VCD乃至多媒体电脑、因特所取代。在这些现代媒体中,电视算是普及面最广的大众传媒工具了。
还好,我始终与电视不怎么投缘。如今同事们的电视机都更新换代了,什么29摇、34摇,什么超平、纯平等等,可我家用的仍是十几年前买的旧电视,不是买不起,是我不怎么喜欢看电视,有台旧的能凑合着看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就行了。在接受外部世界“信息”的方式上,我仍然偏爱“阅读”。我喜欢的是阅读的自主性,一篇文章,一篇小说,乃至一则新闻报道,我愿意看则看,完全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即使一时没读完,也可以暂时撂下,待闲暇时再读,不用担心“信息”本身弃我而去。而看电视则是被动地接受。他播什么,你就只能看什么。你当然可以弃它而去,但同时,它播出的“信息”也就不客气地弃你而去。譬如一部电视剧,你若走开一会儿,漏了一段剧情,接下来再看时,就有可能不知所云;至于因为什么事误了一集两集,再接着看时,那就更是“关公战秦琼”,莫名其妙了。别看你手里拿着摇控器,但实际上不是你控制电视,而是电视控制你。
可阅读就不同了。阅读是一种情感丰富充实,思想自由驰骋的精神享受。你可以咬文嚼字逐行逐句地玩味推敲,也可以随便翻翻一目十行地走马观花。总之,我的阅读生活是随心所欲的。我读的东西很杂,而记忆力又很差。说起来,除了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之外,哲学、心理学、道教方面的书我也读过一点。尼采、叔本华我都请教过。说到记忆能力,刚刚读过去的书,书名和作者姓名就已经不能再说囫囵。在我的记忆的库房里,只能贮留下与我的情绪,与我的体验相关的那些东西,只能贮留下那些曾经震撼过我、照亮过我的东西。同时,是由于阅读,又使我不断地打开自己记忆的库房,展开思想的翅膀,想天地之大,思世道之艰,晓人生之难,或为古人伤感,或为今人扼腕。然而更多的时候是把阅读作为一种消闲方式,以此来摆脱人生途中的孤独和寂寞,烦恼和忧愁,困惑和迷惘。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对于在下来说,生活里没有阅读,就好像没有水和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