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部分过境候鸟种群数量近年呈下降趋势
2008年,在湖歇脚的豆雁数量较多
胡鸿兴等专家在野外观测鸟类
每年秋季,大量南迁候鸟路过湖北,此时是鸟类专家们观测候鸟的最佳时机。
五年来,著名水鸟专家、武汉大学教授胡鸿兴,一直紧盯过境候鸟的身影。日前刚从阳新县湖湿地完成观测回到武汉的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湖豆雁等候鸟的种群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这种候鸟“变心”现象让他颇为忧虑。
豆雁种群数量下降明显
某种候鸟在迁徙时经过某地,被称为是该地的过境鸟或旅鸟。在湖湿地,每年秋季有大批豆雁经过,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景观,豆雁也因此成为湖最大的过境鸟种群之一。然而近年来,秋季湖豆雁的种群发生了明显变化。
自2007年起,每年11月中旬,胡鸿兴都在湖观测候鸟,记录的豆雁数量分别为1631只、5435只、2922只、5只、793只。
他介绍,水鸟迁徙途中,对临时栖息地的湖泊资源需求量大,因此候鸟过境有一种“作物轮作”似的选择,即某地某种候鸟今年来得多,明年可能就来得少,种群数量呈现波浪线起伏。
“分析近5年的数据,前三年比较正常,但2010年开始出现反常。”他说,尽管今年豆雁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整体下降趋势明显。豆雁过境规律被打破,说明豆雁已经不再偏爱湖了。
传统过境水鸟流失严重
在本地秋季候鸟调查中,湖豆雁仅是胡鸿兴调查的一部分。在对多个湖泊的调查中,他发现越来越难看到新种候鸟的身影。
但最让胡鸿兴忧心的,是一些珍贵的传统过境水鸟的流失。
2007年,他曾在湖湿地下羊湖水域发现白鹤10只、红燕35只、白额雁81只,今年却只发现白鹤6只;2009年,他在湖记录到水鸟18种,2011年却只记录到13种。
上世纪90年代初,他曾在沉湖发现大量东方白鹳,每年数量维持在400只至900只之间,而近两年他在此地极少见到东方白鹳的身影;同样是传统珍贵水鸟,1986年他在龙感湖发现白头鹳412只,经过他的呼吁,该地被林业部门授予“白头鹳之乡”,然而最近的观测数据却只有40多只。
近年来,胡鸿兴跟踪调查了省内外多个湖泊秋季过境候鸟的情况,白鹳、黑鹳、白头鹤、白琵鹭等本地最大越冬候鸟的数量均有所减少,与此同时,与我省相邻的安徽安庆的白头鹳等水鸟种群数量有所增加。
食物环境左右候鸟选择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豆雁等部分候鸟不再青睐本地湖泊?
“其实,候鸟的总数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是经过本地的数量和种群发生了变化。”胡鸿兴认为,本地湖泊不能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环境,是候鸟“变心”的主要原因。而在这一过程中,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频率增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过境候鸟往往会根据食物需要,选择栖息地。湖北河湖众多,一直是候鸟迁徙的中转站。”胡鸿兴说,极端气候破坏了河湖资源,使候鸟不得不重新选择过境路线。
“就拿今年来说,50年一遇的干旱、20年同期最冷……这些气象、天气变化,直接影响湖泊鱼类、水草等水生物的繁殖,选择新的合适的中转栖息地,成为候鸟种群生存的必然选择。”他说。
今年秋季,胡鸿兴在湖、沉湖等湖泊湿地考察发现,受气候影响,这些湖泊的水草面积和鱼类资源明显萎缩,部分湿地的修复工作不仅没能为候鸟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反而破坏了它们曾经熟悉的地貌,而湖泊周边的旅游和地产开发,更是加剧了湖泊污染。
“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针对极端气候影响下水鸟保护的应急机制,针对目前我省湖泊在极端气候影响下产生的新变化进行评估。”胡鸿兴认为,“浅湖—沼泽—草甸”复合型湿地最适合过境水鸟,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全可以有效避免候鸟“变心”。
链接
根据比较流行的说法,全球主要有八大候鸟迁徙通道,其中三条途经或止于中国。中国东、中、西三条线路中,湖北是东线和中线的必经之路。湖北又细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东线主要经湖、梁子湖等往江西鄱阳湖,中线和西线经东湖、沉湖、洪湖等往湖南洞庭湖。( 周治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