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完脏东西要洗手
小孩子爱玩爱闹,经常会用手触摸很多东西,如墙壁、地板、玩具、衣服等,还有的孩子会边吃零食边玩玩具,正所谓“病从口入”,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卫生的,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家长要告诉孩子:“摸完脏东西后要洗手,有些东西看着不脏,但实际上有很多病菌,所以也属于脏东西。”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些话,家长可以查找一些视频资料,让孩子在看视频时可以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观点,并在接下来的生活中能够勤洗手,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用洗手液仔细洗
大多数孩子都以为洗手是用水把手弄湿就行了,于是当家长让孩子去洗手时,他们就随便地冲一下,家长看到孩子乖乖听话,也就不再多言了。其实孩子这样洗手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手上的病菌仍然没有洗掉。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正确的洗手方式,让孩子用洗手液或者肥皂多搓一搓,将手指缝、手背都好好洗一洗,将残留在手上的细菌都洗掉。这样孩子就可以安心地用手吃饭了,家长也不必担心孩子手上的细菌会通过食物进到肚子里,引起孩子的身体疾病。
用指甲刀剪指甲
大部分小孩都会把自己的手放到嘴里,而长指甲很容易藏污纳垢,滋生细菌,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孩子在用指甲抓痒时,也很容易抓伤自己的皮肤。因此,家长要勤给孩子剪指甲,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家长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剪指甲。在让孩子自己学着剪指甲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能剪得太深,以免手指疼;在剪完指甲时,最好用指甲锉磨一磨,以免剪出来的指甲太尖,划破皮肤。当孩子慢慢地掌握了这项技能后,家长只要适时地提醒孩子剪指甲就可以了。
制定卫生规则条例
日常的卫生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可以与孩子约定,共同制定卫生规则条例,并互相监督。孩子参与制定规则,会让他产生责任感,在互相监督的基础上,孩子也会认识到自己行为中的不足之处,从而鞭策他们积极主动地改正以往的不良卫生习惯。例如,卫生条例中规定“吃水果前要洗手”,当孩子看到父母没有洗手就吃水果时,他就会指出父母的不足,并警醒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卫生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有助于营造出良好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