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记者李岚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李岚
公厕既是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文明程度的缩影,公厕的档次、卫生质量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前只是做为解决内急的简陋之地,如今成了漂亮时尚、充满人文关怀的温馨场所。记者釆访中发现,在郑州西区,几乎每一座公厕都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外观造型和色彩与周围环境充分融合,可以说是“一厕一韵、一厕一景”。
市区外围的公厕,显得古朴典雅
5月26日上午,在郑州市陇海西路与创文路交叉口西约50米处,记者看到道路南北两侧,分别建了一个造型古朴典雅的公厕。两个公厕都是青砖蓝瓦、木格窗框,在生态廊道花草树木的衬托下,显得古色古香,如同过去民间的传统大宅院。
进入公厕,里面干净整洁,闻不到一点异味。这座现代化的公厕,感应冲厕、感应洗手,室内不仅有鲜花、绿植点缀,还装配有空调、消*灯、除臭设施,并配备洗手液、洪干器等,清新的环境、人性化的设施设置让人感觉格外温馨。负责该公厕的保洁员赵师傅说,为了尽量满足过往行人的方便需求,他每天早上6点准时来开门,晚上10点再关门。
位于中原路与西三环交叉口东北角的竹韵园公厕,也是砖瓦结构,周围被竹子包围,如同深宅小院,显得十分幽静。进入公厕内,里面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第三卫生间里,还配备了儿童坐椅,解决了那些抱孩子的家长如厕难的问题。
市区内的公厕,突出现代风格
在嵩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西约米处的金水河桥头,一座平方米的公共卫生间显得特别“高大上”。由于桥头两侧是生态游园,每天来这里健身游玩的市民较多,进出公厕的人络绎不绝。
在这个“高大上”的公厕,外墙是大理石,进出通道两侧安装了不锈钢扶手。圆形拱门,为这座公厕增加了温馨和韵味。男女厕室内,都安装了一台柜式空调。每个蹲位装着磨砂玻璃门,感应式水冲蹲便,感应式水笼头,手机扫码式免费厕纸机……该公厕的第三卫生间里,更显关怀,一大一小两个马桶,一高一低两个洗手池,每个马桶和洗手池旁装有扶手。此外,还设置了婴儿护理台,以方便家长给婴儿换尿布。尽管该公厕的人流量很大,里面却干净整洁。勤快的保洁员,每隔几分钟就会打扫一遍。
一厕一景,亮点多多
记忆中,那些传统的老式公厕内,空间密闭通风差,采光性差,脏污不堪,进去后臭气熏人,令人窒息。近年来,郑州西区的公厕建设不断提升档次,在规划建设新公厕时,把人性化放在首位,突出洁净、温馨。
据中原区城肥队的工作人员介绍,该区在新建公厕时,严格规划设计,科学化布局,对照公厕建设等级标准,多元投入,新建公厕选址原则为“补短板”,如城市的老旧小区、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和交通枢纽、公共建筑、大型公园绿地、集贸市场等人流集散场所等。按照“属地管理、分片包干”责任制,将公厕选址任务分解到各办事处。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中原区新建公厕十分注重环境美化,大多将公厕与周边环境绿化融为一体。在西三环生态廊道内的一些公厕,有的面积达到平方米,除了男女卫生间、第三卫生间外,有的女厕内蹲位超过10个。工作人员说,因绿廊环境宜人,空气清新,每天到这里散步、健身、游玩的人流十分密集,所以增加了厕所里的蹲位。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展现了大都市城市配套的现代化。这些公厕的窗户透光性强,里面空调、自动除臭设备、灭蝇灯等设施一应俱全。
智能公厕越来越多
伊河路智能公厕、百花里智能公厕、奥体中心智能公厕、互助路智能公厕及芝麻街的2座装配式公厕的设置,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公厕,成了郑州西区“厕所革命”的成功范例。
新投入的智能公厕打造一键智能开门、自动冲水、出纸、洗手、烘干功能等“五位一体”服务。最大特色是针对患病坐轮椅的老年人、抱孩子的妇女及儿童使用的“第三卫生间”,可让轮椅车无障碍进出,里面除了基本智能设施外还设有自动旋转马桶等高科技设施,进一步方便了特殊人群的如厕困难等问题。
“年中原区响应号召推行‘厕所革命’时,公厕仅有72座,截至年5月中旬,中原区内对外开放公厕的数量达到座,其中新建的公厕大多为智能公厕。按照区里的计划,每年都要新建10座以上的公厕。”中原区城肥队队长罗巧锋介绍。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为方便群众,“十四五”期末,中原区一类智能化公厕要达到80%。根据中原区高品质城市建设重点项目要求,还将投入万元,再新建35座公厕。(信息提供张玉清)
来源:大河客户端编辑:王月
本文来源: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