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440天后再战
TUhjnbcbe - 2023/7/3 20:57:00

天,这是安徽从去年至今新冠肺炎疫情“本土零新增”的时间纪录。然而,这长达1年2个多月的平静,在5月13日突然被打破,安徽六安市发现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这个既不沿海,也无边境口岸的内陆省份,突然发生本土疫情,委实出乎所有人意料。

5月14日晚上8点半,我接到立即前往六安的通知。疫情之下,对这一刻已有心理准备,立刻收拾相机、镜头、闪光灯、无人机、手机云台、各种充电器……由于不知道要去多久,就尽量多带换洗衣服和口罩,跳上采访车直奔90多公里外的六安市。这个与省会合肥接壤,大多数外地人都会读错名字的城市,此时已成为疫情一线地区。

5月14日晚,在合肥前往六安的高速公路上。

22:10我们抵达六安市*府所在地,和已经在现场的同事们会合,立即进入工作状态。22:30是当天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各路媒体长枪短炮,颇有大战来临之感。会上通报,六安市又新增1例确诊和7例无症状感染者,待到会后和同事们发完稿件去宾馆办理入住,已是凌晨一点多。我心想,估计是要待上一阵子了。

5月14日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果然,这一待就是十来天。期间每天在市里各处走访、拍摄,见证了这座城市抗疫的点点滴滴。

5月15日,在六安市裕安区和顺社区,医护人员为居民做核酸检测。

5月15日下午,我到社区拍摄一线防疫人员和志愿者。跟随医护人员进入一个小区为不便出行的居民进行核酸采样。进小区前,我留意到小区门口有一个疫情防控宣传台,两个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正在值守,心想待会儿出来的时候可以拍下她们。等我再回到这里时,两人一个趴在桌上,一个靠在凳子上,都睡着了。我的第一反应是,她们太累了,得小点声,别吵醒她们。过了两秒钟突然反应过来,我得拍下这一幕啊,赶紧举起相机,刚拍了一张,正准备换个角度再拍时,也许是快门的声音,也许是我们一行人的脚步声,两人醒了过来,睡眼朦胧之际突然发现周围围了一圈人,还有镜头对着自己,顿时很不好意思。其实应该是我不好意思,如果不是拍照闹出了动静,她们还能再多睡一会儿。

5月15日,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一小区门口,陈文芳(右)和韦玥在疫情防控宣传台前累得睡着了。

经过了解,原来这两个女护士都是“95后”,从太湖县来六安支援核酸采样的,头一天工作到深夜,只睡了三四个小时就重新回到岗位,基本完成该社区的核酸采样后,在疫情防控台值守,实在累了,不知不觉同时睡着了。我给这张照片取的标题是《两名“95后”一线战疫女护士的睡姿让人心疼》,发了图片通稿,也被新华社微博采用了。虽然这是无意中拍下的一个镜头,充满偶然性,但我相信,这样的画面,在这座疫情下的城市里随处可见。

面对疫情,初期的慌乱是必然的,但采访中深刻的一点感触是:短暂的慌乱后,秩序总是能迅速恢复。这也源自于去年疫情之后,*府部门对于流调、信息排查、风险地区管控、物资保障等都有了一套熟练的操作方式。5月17日,六安市新增了四个中风险区,我和同事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前往探访。我们到达裕安区恒大御景湾小区的时候,看到大门紧闭,门外一大群人来回穿梭忙碌,送来各种生活物资,包括小区居民的亲戚朋友、运输米面粮油的商家、帮忙搬运的志愿者、维持秩序的社区工作者等等,每个人都在高声呼喊。门内同样站了一大群人,都是焦急等待物资的居民们,颇有“嗷嗷待哺”之感。也难怪,这个小区居民超过人,突然封闭管控,物资需求可想而知。

5月17日,在六安市裕安区恒大御景湾小区,志愿者(右)将采购的大米搬运给小区居民。

5月17日,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在进行封闭管控的六安市金安区梧桐嘉苑小区内设置了疫情防控*策引导处和物资(药品)供应处(无人机照片)。

不过,第二天我们再次来到这个小区时,发现情况已大为不同。门口设置了物资转运站,居民购买的东西送到这里,排队由志愿者登记后迅速送入小区。旁边的疫情防控值守点里,社区工作者、医生、志愿者、城管等各司其职。居民需要购买药品、燃气充值,志愿者都能代劳,需要外出就医,救护车过来接人。生活保障能跟上,居民的情绪自然就稳定下来。

5月18日,在封闭管控的中风险区六安市恒大御景湾小区,工作人员将居民采购的物品运送进小区。

核酸采样也是如此,第一次主城区全员核酸检测,大家都是手忙脚乱,但到了第二次、第三次,无论是组织增援力量、采样现场秩序,还是后期检测能力,都一次比一次好,这背后是大量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在六安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告诉我,从第二次全员检测开始,他们就分为两班倒,每个班次都要工作整整24小时。

5月17日,在六安市清水河学校第二小学,检测人员为学生做核酸检测(无人机照片)。

此次疫情,几乎所有病例都与一家影楼有关,它位于六安市金安区浙东商贸城,到了现场后我们看到,整个商贸城一楼店铺全部用挡板封起,原本繁华的街区一片萧索。影楼所在的街道也被完全封闭,我只好用无人机,提心吊胆地操控它在狭窄的巷子里低飞进去,才拍摄到所需的图像。

安徽省六安市浙东商贸城爱慕影楼所在的街区已经封闭(5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

来了六安后,不少亲友都发来关心的问候,让我注意安全。我回答说一切都好,去年的疫情采访我们已经积累了经验,这次出发时分社就准备好了口罩、防护服等物资。在六安,宾馆也准备了消*洗手液等物品,出入各个场所都有测温和登记,只要带好口罩,勤洗手消*,安全性是有保障的。期间,我和几位同事也抽空去做了一次核酸检测,心里就更放心了。

困难也是有的。六安当地的疫情情况发布总是在深夜,22:30的发布会算是早的,还有0点多发通告新增2例无症状感染者、1点多发通告新增1例无症状感染者……时不时的“突然袭击”让我们报道组,尤其是文字记者饱受困扰,每天提心吊胆,想睡又不敢睡,总是害怕错过了第一时间的消息。

一周多的时间,探访了当地几乎所有中风险区,拍摄了形形色色的抗疫者,他们当中,有副乡长、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医生、核酸采样的护士、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公安、城管等等。和他们聊天,每个人背后都有特别的故事,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不易,但面对疫情,又都有着自己的坚持和乐观,令我感动。

5月18日,*(左二)和员工将爱心餐送到六安市金安区城北乡八里滩村,提供给医护人员和志愿者。

5月18日,洪娜(中)在六安市金安区浙东商贸城核酸检测点执勤。今年28岁的洪娜是六安市公安局金安分局小南海派出所的一名辅警。近期,洪娜所在辖区内的浙东商贸城被划为中风险区,她也进入了战“疫”模式,负责在值守点和核酸采集点维持现场秩序,还要和其他疫情防控人员一起在周边街区巡逻。她说:“我一直在这片社区工作,希望疫情能尽快过去。”

5月18日,陈刚(前左)在六安市金安区望城街道三岔河村核酸检测点维持秩序。陈刚今年24岁,疫情出现后,他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在疫情防控值守点值班,在核酸检测现场维持秩序。每天早上7点上岗,忙碌的时候要深夜才能下班。他说:“我原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年脱贫。脱贫过程中,街道、村里的工作人员和其他乡亲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希望能用做志愿者的方式来回馈他们。”

5月20日,在六安市疾控中心,朱瑞(右)和同事在核酸检测实验室内进行核酸提取。朱瑞今年23岁,是六安市疾控中心检验科工作人员。近期,六安市在主城区和重点区域连续开展两轮全员核酸检测,六安市疾控中心24小时不停歇对核酸样本进行检测工作,朱瑞和同事们轮班倒,最多时要一口气工作24小时。她说:“我是去年年底毕业入职的,去年疫情时我只是旁观者,今年在工作岗位亲身经历,更深切感受到了疫情防控的不易。”

5月22日,在六安市解放路第二小学,检测人员为学生进行核酸采样(无人机照片)。

5月22日,在六安市裕安区振兴社区,检测人员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无人机照片)。

出门采访,回来发稿,如此循环,神经一直保持紧绷状态。有那么一两个时刻,会突然觉得特别累,恨不得原地躺倒,但又想到,这座城市正在经历一个特殊的时期,我拍下的场景、记录的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历史,心里就多了份使命感。作为摄影记者,多记录一些,或许就多一份价值吧。

希望疫情能尽快过去,初夏是多么美好的时节,正常的生活快回来吧。

5月16日,在封闭管控的六安市金安区浙东商贸城,记者周牧操作无人机进行拍摄。

策划: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

记者:周牧

编辑:章磊王南刘金海

本文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440天后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