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社区,居民都不愿意垃圾投放点设在家附近,怕脏怕有味道,成为“邻避”现象。为此,近期,广州海珠区持续对近个垃圾投放点进行改造提升,不仅提高密封性、加强保洁清洗,优化便民功能,设计造型也更好看,成为社区中的“美丽一角”,以此深化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海珠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海珠区已改建厢房式垃圾投放点座。部分投放点升级后,垃圾分类房采用封闭式设计,安装了感应装置,实现垃圾投放零接触。同时,内部安装有自动喷洒和排风装置,能定时喷洒香水清除异味,紫外线灯能灭杀蚊蝇和细菌,避免垃圾外露不美观,垃圾异味发散等问题,有效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当街坊提着垃圾靠近厨余垃圾窗口,窗口就自动缓缓打开,垃圾投放后,窗口就会自动关闭。垃圾分类房在醒目处还安装了LED屏幕,可循环播放垃圾分类的宣传视频,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科普。
对于条件受限的小区,要求在投放亭后增设围蔽区,规范收运设施存放,为居民提供良好投放环境。围绕点位管养、桶点保洁、垃圾清运、桶边指导等关键环节,全区各街道加大投入,对辖内物业公司开展专项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安排环卫工人对社区投放点实施网格管理,落实定时值守。
记者走访了海珠区部分经过改造的垃圾投放点。素社街兰蕙园垃圾分类投放点以传统岭南特色为设计元素,灰瓦飞檐、雕栏画栋,整体造型古朴大气,为老旧小区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投放点能遮雨、有灯光,设有洗手池、纸巾盒、洗手液,还有绿植掩映,整体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垃圾投放手不脏,垃圾厢房不会臭。”说起自家身边的垃圾投放点,居民*叔十分称赞。
琶洲街磨碟沙花苑垃圾分类投放示范点设计上融合小区绿化,投放点前设置了花槽,干净整洁,形成小区景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在功能上集垃圾投放、临时中转存放、资源回收、环卫驿站功能于一体。在投放时,窗口可自动感应打开,居民投放垃圾不脏手。投放点运用了视频监管、智能守桶等信息化手段,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体验感。
南华西龙武里生活垃圾投放点设计风格古色古香,和历史街区相得益彰,宛如一道风景线。投放点周边安装了照明灯、洗手池、洗手液等便民设施。由于街巷狭窄,安装大型投放箱体不仅影响居民出行还存在消防安全隐患。街道充分听取居民意见,集思广益,在内街巷使用由街道环卫团队自主研发的定时闭合式新型垃圾分类桶,箱体使用不锈钢材质,长宽均只有50厘米,封闭性很好,有效减少垃圾臭味散发。顶部设计成盆栽,在非投放时段完全闭合,装点街巷的绿化景观。
赤岗街帝景华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外观利用金属面板搭建而成,外观时尚大方。投放点配备了监控摄像与消防设施,在为居民精准投放提供指引同时做好消防隐患消除工作。投放点还具备自动触感闭合开关、除臭功能、触感水龙头和灭蚊灯及自动消杀功能。
昌岗街海外花园分别设置了误时投放点与定时投放点,厢房采用环保配色,与小区环境融为一体。投放点采用红外感应开关,街坊们无需触碰投放口,投放口即可自动打开。
定时投放点配备宣传电子屏,投放时间滚动播放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片,充分利用示范投放点宣传教育阵地,进一步提高市民垃圾分类意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靖文通讯员:黎炜杰、梁燕燕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邱伟荣通讯员:黎炜杰、梁燕燕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曾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