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福布斯中国专访艺术家徐震商业和市场,也是
TUhjnbcbe - 2023/2/13 8:22:00

年,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新的世界时刻,亦是一个新的人类时刻。人们的生活意识形态结构伴随着病*的侵袭被逐步瓦解。与此同时,旧有的文化与*治冲突又卷土重来,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化的崩塌和人类世界的“洗牌”。疫情之下,依附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艺术界(乃至整个文化系统)无疑是其中最脆弱的一环节。在普罗大众忙于重拾生活信心的同时,对于艺术家们而言,时下最迫切的还是需要重新审视自己身处的现实,借以重新思考艺术的功能,重新想象人类世界未来的命运,如何复燃当代艺术之力?这固然是一个老命题,但在今天它已成为艺术家们的终极使命。

chiK11美术馆绝地通天展览现场徐震作品

最近,联合策展人鲁明*联合宋拓、王兴伟、徐震三位艺术家在上海chiK11美术馆共同呈现了一个名为“绝地通天”的艺术展,试图以“绝地通天”之势打破通识的地平线,用艺术的话语重塑天地,重启世界。三位艺术家分别出生于上世纪60、70、80年代末,出生、成长在东北、华南和华东三个不同的地方。但他们身上有诸多共同的气质,除了对艺术有着天然的敏锐,还有一种消解一切*治正确的幽默和邪性。如同清代文人袁枚《卓笔峰》诗中所云:“孤峰卓立久离尘,四面风云自有神。绝地通天一枝笔,请看依傍是何人?”唯卓尔不群,方可能横绝于天下。

chiK11美术馆绝地通天展览现场徐震作品

展览集结了三位艺术家近年的创作,以荒诞、无厘头的艺术话语试图重塑一种真真假假的东方主义。它是时尚的、新颖的,但又不是嘉年华;它是另类的、非主流的,但又紧贴着大地和时代的脉搏;它是一部新的审美宣言,但又不是简单符号的拼凑,而是以种种举重若轻或举轻若重的方式,通往对于历史的深思和对于未来的超凡想象。三位艺术家勾画了一幅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社会和*治图景,尽管看上去这是一个极其不正确,甚至是一个令大多数人“厌斥”的展览,但它所承载的或许是大多中国人乃至人类对于未来的期许。

年,徐震以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中国艺术家身份参加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的展出。年,徐震创立了没顶公司,并于年推出徐震。

而三位中的70后先锋艺术家徐震,此次也带来了许多作品,包括“永生”系列、“交流”系列的雕塑、浮雕画作品等。徐震是国内最年轻的“威尼斯”参展艺术家,曾多次参加国际性的大展,收获众多赞誉,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毛里齐奥卡特兰(MaurizioCattelan)”。《纽约时报》曾形容他是“最有胆识的中国艺术家”,而《华尔街日报》将他的艺术品捧为“最炙手可热的中国年轻艺术家作品”。

徐震,不止是“徐震”

徐震的作品总是充满了对社会的关照和思考,这是他作为一名70后艺术家不同于此前和此后时代的特异性。“50后”、“60后”的作品是*治化的;“80后”、“90后”的作品是个人化的,而“70后”夹在当中不上不下,从一开始似乎就没什么存在感。但毫无疑问的是,“70后”艺术家是非常社会化和全球化的一代。在社会的变革中,他们总是在不断找寻和重塑自己的价值观。

作品《永生-北齐彩绘菩萨像,帕特农神庙西三角楣饰上的伊利索斯河神像》

“永生”系列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徐震的没顶公司出品的“拳头产品”,在国内外的大小展出,总是能引起极大的反响。在创作这个的过程中,徐震从全球各个博物馆里找到一些无头雕塑,将它们重新翻制,然后在每一个雕塑的无头缺口,“嫁接”上另一个无头雕塑。这些雕塑大多为神佛题材,神佛本是永生的,这些古典雕塑同样具有永恒的价值。然而,当它们残破不堪,又被“强行”与另一种平行文化中的载体“嫁接”到一起时,所呈现出的是一种荒诞、暧昧、触目惊心的效果。徐震认为,这是一件可以“永生”的作品。

作品《永生-北齐贴金彩绘菩萨立像,贝尔维德雷躯干》

在徐震看来,“永生”系列更像是时代的纪念碑。“它的效果是两个上下结构的雕塑拼接而成,看似‘粗暴’,但是它在一起又形成了一种共同持有的美感。这种美表现出一种时代感,就像我们每个当下的个体一样,我们不会去区分自己身上哪些是受国外影响,哪些来自于本土文化,‘全球化’已经在我们身上打上深刻的烙印。”徐震说。

作品《弥漫套装》

而同时参展的“弥漫套装”则由《进化》、《金属的语言》组合而成。“进化”系列由“永生”系列发展而来,唐代彩绘仕女俑端庄秀丽的身姿,头戴西非布瓦族极富几何感的面具,两者的混搭构成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奇异与未来感。在它周围,像对话框一样分布围绕着“金属的语言”中的各种文字、短语和漫画,新奇的组合排列构成了新的意义,在奇妙的视觉感官体验的同时,让人们思考当代生活中不同文化与审美的冲撞与共生。

现在,徐震有三个身份:三分之一是艺术家,三分之一是没顶公司的老板,剩下的三分之一代表品牌。

年,徐震开了一家公司——没顶公司,以生产艺术创造力为核心,致力于探索当代文化的无限可能。对于艺术家而言,这实在是一个“破天荒”的举动,即便像安迪·沃霍尔那样与商业紧密联系的艺术家,开的也只是更偏于商业化的工作室而已。徐震不仅成为艺术家中第一个自己注册并管理公司的人,还喊出了“生产艺术”的口号。

将艺术的商业性摆在台面上的时候,他的这一做法曾在艺术圈内引起哗然,引来诸多争议。误解他的、不和谐的声音也曾此起彼伏,但徐震却不以为然,他会自动“屏蔽”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毕竟,成立没顶公司的初衷,是徐震想要摆脱个人创作方式、实现更多样化创作模式的实验。“我一直认为商业和市场,它们其实就是艺术创作的工具,就像艺术家们手中的一支笔、一罐颜料,商业也应该被视作一种工具,只是看你如何去使用和利用它。商业影响艺术,没有问题,都是动态的,但唯一我觉得会有问题的,是以商业作为唯一的艺术标准,同样,你也不能把学术作为艺术的唯一标准。任何东西唯一化,绝对化就进入死路。”

《作品》交流(荒谬的,生动的,浓郁的)

艺术家、“没老板”、艺术策展人……以上所有身份,在徐震看来,都是为了进行艺术创作,去达到艺术理想的手段。“艺术创作,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有灵感、有技术的训练、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的方式,这些基于你的不同身份所经历的和收获的。同时,当你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时,你会接触到新鲜的事物,从而给予你更多新的感受和认知。”

如今,没顶公司由没顶画廊、徐震品牌、没顶艺术教育三大品牌,并涵盖大型公共艺术项目策划和组织、商业跨界合作、艺术作品制作、媒体运营等功能,是一个复合式的当代文化艺术集成平台。作为当代艺术的先驱者,没顶公司擅长以超前的眼光,整合行业资源、建设艺术生态,挖掘艺术领域的全新潜能。“没顶公司出品”代替了徐震的个人署名,但这些作品大多来自于徐震个人的思考。在这间公司,徐震可以“一票否决”一个项目或创意,也可以“独断专行”地开启一次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集体创作。但很多事情的设立,目的都是为了探索艺术可能性,无关经济上的投入产出比。

对于徐震来说,“创作”才是公司最重要的事。在作品的呈现上,徐震也非常注重实体材料的选择。即使虚拟技术已经热火朝天,徐震的作品依然在追求绘画感,在建立作品实物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依赖——这一切,虽然公司化、品牌化,但徐震并不只是遵从商业逻辑。

开设公司以后,徐震受益匪浅——视野变得更开阔,对艺术的思考和判断变得更具弹性,高强度的工作让他始终保有好奇心,设定各种不同的目标去实现它们……“所以,这对于艺术家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训练和工作的方式。”徐震笑着说。

年,徐震在一次公开活动中放言“此后再无徐震”。此后,“徐震”作为一个艺术品牌频频亮相,公司的工作重点放在“推品牌”上,就像所有公司一样,一步步打响“徐震”这个品牌。在徐震看来,艺术家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哪个艺术家不是靠着自己的名字在展览、出售作品呢?他不过是以公司的形式来运作和整合。

作品《数据套装》,在“数据套装”中,包含了《新(华尔街牛)》、《金属的语言》、《信号》三件/组作品,以手机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布斯中国专访艺术家徐震商业和市场,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