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的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血压中医系列高血压并发中风辨证与治疗 [复制链接]

1#
雌三醇软膏治疗白癜风是否有效 http://m.39.net/baidianfeng/a_7232715.html

高血压中医系列:高血压并发中风辨证与治疗

中风病是中医“风劳鼓膈”四大顽证之一,该病主要是肝、肾、脾三脏的功能失调,同时与风、火、痰、瘀、虚密切相关。本虚为肝肾亏虚,标实为风、火、痰、瘀等。脑脉瘀阻、离经之血压迫是主要病因,肝阳暴涨、风火上逆是发病病机。在中医学领域,高血压脑卒中属于“中风”、“偏枯”等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

中风之“风”,古今即有内外风之别,例如《内经》有“内虚邪中”之外风说,张景岳有“非风”论。但现今多趋向于“内风”,尤其是急性出血性中风,多强调“内风旋动”,即中风病因中“风”,非外来之风,而是由内所生,张景岳之“非风”正指内风之因。中风之风产生是由于肝肾阴精亏耗,阴亏于下,风动于上所致。

但也有学者认为,急性脑梗塞或中风恢复期与外风有关,认为人体正气亏虚是中风发病之本。中风之后,由于痰浊、瘀血内阻,瘫肢失用,营卫失于正常功能,机体失去了抵御外邪的能力,致“虚而受邪”,使风邪人侵,夹痰浊瘀血阻于患肢,气血不得畅行而肿胀疼痛。即认为中风病之疼痛、浮肿与风邪袭络相关。

主要是内生之火,心肝之火。中风病以阴虚为本,而七情六欲刺激为导致机体阴虚的主要因素,若怒气伤肝,则肝火炽盛,而有冲逆薄厥之势;或由生活失调,饮食不节,热炽肠胃,伤及阴液则易致肝阳上亢,总的病机是肝、肾、心三脏阴阳失去平衡,阴虚于下,阳亢于上,使气血向上冲逆犯脑,震扰脑络,病位在脑。

主要是气虚、阴虚。中风病者多为中老年人,其脏腑功能衰弱、气阴亏虚是中风之本。多数学者认为,气阴两虚血瘀是对一切中风病起支配作用的基本病机。亦有认为肾虚血疲痰阻是中风的基本病机,肾气虚则血瘀。肾阴虚,脉道涩滞亦瘀。肾虚气化失职则痰阻,这一切都关乎肾虚。然而,主张气虚、肾阴虚的也不少,认为中风病正虚以气虚为主。其中也有血虚、阴虚、阳虚观点者,认为老年气虚阴精不生,荣血不化,脉道萎痹,阴血不布,运行迟缓,经络失养,中风发病,即指出由气虚致阴血虚的病机。

痰瘀痹阻经脉是中风的重要病机,这是所有学者的共识。而且多数人认为瘀血是因,痰由瘀生。痰瘀痹阻后,由于体质、疾病发展或治疗原因而出现转化。中风发病之前,瘀血已经存在,只是形成过程较为缓慢,瘀阻脑络发为中风;瘀伤脉络,络破血溢,离经之血与宿褒胶结于经脉,清窍失灵,亦为中风。瘀血阻碍津液输布,易致痰生。亦有学者主张以痰为主,痰瘀互患,且痰痕痹阻贯穿中风始终。

有学者认为中风危候多是急性虚证,中风病本身就存着本虚标实的特点,它是形成急性虚证的病理基础。当中风病发展到极期之后,会出现由实转虚,如肺部感染的肺气阴两虚,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气血两虚,并发心律失常与心衰的气阴两虚、心阳暴脱等。把急性虚证归纳为急性气虚证、急性血虚证、急性阴虚证、急性阳虚证、急性气阴两虚证、急性阴阳两虚证六大证候。

这与普遍认为的中风脱证多为气阳虚有出入。至于临床上中风危候出现上述并发症是否即为纯虚证,还值得商讨。

中风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以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脉,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

烦劳过度或病后体虚,使肝肾阴虚,精血不足,肝失所养,肝阳日见充盛。在人体阴阳严重偏胜的情况下,加以情志过极,劳倦过度,或嗜酒肥甘,饥饱失宜,气候影响等诱发因索的作用,致使阴亏于下,肝阳鸱张(比喻嚣张,凶暴),阳化风动,气血上冲,心神昏冒,发为中风。

因气虚腠理不密、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人中经络,气血麻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

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运失司,内生痰浊;或肝火内炽炼液成痰,以致肝风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而突然昏倒,喎僻不遂(指口眼歪斜,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的症状)。

五志过极,心火暴盛;或暴怒伤肝,肝阳暴动,引动心火,风火相煽。

心神昏冒,遂至卒倒无知,发为该病。

中风的病机虽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个方面,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此六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而突然发病。有外邪侵袭者称为真中风;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类中风。该病以内因引发者居多。

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病情有轻重缓急的差别,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重者常波及有关脏腑,所以临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紧,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或弦细。

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脉络空虚,风邪得以乘虚入中于经络。气血痹阻,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则见麻木不仁,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正邪相争,则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为表邪入中之征。若气血不足,则脉见弦细。

祛风通络,活血和营。

牵正散加当归、白芍、川芎、防风。有表证兼身麻不遂者,可加羌活、独活、秦艽;有热证者,加*芩、石膏;颈项部拘急麻木者,加葛根、桂枝;有风热表证者,加薄荷、桑叶、菊花。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眠多梦,腰酸腿软,突然发生舌强语蹇,口眼喎斜,半身麻木不遂等症,舌质红,苔薄*或腻,脉弦滑或弦细数。

由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故平时头痛头晕,耳鸣目眩,腰酸腿软。肾阴不足,心肾不交,则少寐多梦。风阳内动,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口眼喎斜,舌强语蹇或半身不遂。脉弦主肝风,弦细而数,舌质红系肝肾阴虚而生内热。舌苔腻,脉滑是兼有湿疾。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镇肝熄风汤。痰热较重者,加胆南星、竹沥、川贝母;心烦热者,加栀子、*芩;头痛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龙齿、夜交藤、茯神。

中脏腑的主要表现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亊。根据正邪情况,有闭证和脱证的区别。二者均系危重的证候,然其治法不同,故必须分辨淸楚,以便正确施治。

1、闭证。

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根据有无热证,又有阳闭和阴闭之分。

㈠阳闭。

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腻,脉弦滑而数。

肝阳暴亢,阳升风动,血随气逆而上涌,挟痰火蒙蔽清窍,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风火痰热内闭,故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口噤等症。舌苔腻,脉滑数皆是痰热之象。

清肝想风,辛凉开窍。

先灌服(或鼻饲)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丸;后用羚羊角汤。抽搐者,可加全蝎、蜈松、僵蚕;痰多者,可加竹沥、天竹*、胆南星;昏睡者,可加郁金、石菖蒲;口臭、腹胀、便闭者,加大*、枳实。

㈡阴闭。

除闭证的主要症状外,兼见面白唇青,痰涎壅盛,四肢不温,静卧不烦,舌苔白腻,脉象沉滑而缓。

湿痰偏盛,风挟湿痰之邪上蒙清窍,内闭经络,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痰湿属阴,阻滞阳气则面白唇暗,四肢不湿,静卧不烦。舌苔白腻,脉沉缓滑均为湿痰内盛之象。

豁痰熄风,辛温开窍。

急用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后用涤痰汤。可加天麻、钩藤等。

2、脱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亊,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有离决之势,正气虚脱,心衰颓败,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手撒,舌痿,大小便失禁等五脏败绝的危证。呼吸低微,多汗不止,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均是阴液欲绝,阳气暴脱之征。

益气回阳,救阴固脱。

急用大剂参附汤合生脉饮。汗多不止者,可加*芪、龙骨、牡蛎。

中风经过救冶,神智清醒后,多留有后遗症,例如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喎斜等,

由于风痰流窜经络,血脉痹阻,血麻气滞,经隧不通,气不得行,血不能荣,故肢体废而不能用。治宜益气活血,祛风化庚。方用补阳还五汤。兼口眼喎斜者,加僵蚕、白附子、全竭;大便秘结者,加杏仁、火麻仁、郁李仁;以下肢薄疾无力为主者,加用补肝肾之品,例如桑寄生、续断、牛膝、地*、山萸肉、肉苁蓉。

因风痰上阻,经络失和所致。治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

单纯口眼喎斜者,多由风痰阻络所致。治宜祛风、除痰、通络。方用牵正散。口眼抽动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

中风一经发生,病情较重。尤其卒中昏迷者预后不佳,后遗症往往不能短期恢复或完全恢复,且有复中的可能。复中者预后更差。因此必须加强预防。凡年逾40岁,经常出现头痛,眩晕,肢麻,肌肉不自主的抽动,以及一过性语言不利等证,多属中风先兆,切宜注意,除针对病因病机给以药物治疗外,平时慎起居,节饮食,调情志,此外还可进行适当锻炼,例如太极拳、气功等,以增强体质,提高防治效果。

高血压的哪些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