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肺炎疫情的蔓延,国外的口罩洗手液等相关用品成了抢手货。
随之而来的是价格猛涨,美国等不少国家出现了天价口罩现象。
《金融时报》3月3日报道称,在亚马逊网站上,有些商家甚至将免洗洗手液和口罩的价格提升至日常零售价的%。
该报道称,在亚马逊网站上,某个未经授权的零售商出售一包20只装的3M口罩,要价高达美元,而正常零售价仅为14.99美元。
一盒24瓶、每瓶2盎司的Purell洗手液,平时售价不到10美元,现在被卖到美元。
许多精明的外国商人因此大赚一笔。
据说一个德国海德堡的小伙子Timo,通过贩卖口罩,24小时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Timo原本在海德堡附近小城经营着一家卖除冰器等小商品的网店。
一月份时,Timo留意到中国的口罩价格正在上涨。
了解到疫情状况后,Timo大胆地做了一次投机,投入了数万欧元购买不同等级的外科口罩和防护口罩。
在上周三,联邦卫生部长宣布病*到达德国时,Timo之前买的这些口罩一下就成了畅销货。
其中的大部分口罩Timo进货成本是单价60欧分,转手时单价居然达到了20欧元。
根据CNN的报道,Timo已经赚到7位数了,他表示:
“我感觉自己在卖*品,我不知道*品的利润是多少,但估计不会比这个多。”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美国,许多人纷纷到线下商店扫货,再到线上高价销售。
3月1日,在美国宣布首例新冠病*死亡案例的第二天,马特和诺亚科尔文两兄弟就开始线下扫货。
他们开着一辆银色SUV,去各大商店采购消*洗手液,把沃尔玛、亚马逊都扫了个遍。
当市区商店断货后,兄弟俩开始分工操作。
诺亚穿越田纳西州,到肯塔基州偏远地区的商店采购。
通过在一些不起眼的一美元店里的大肆扫货,诺亚的卡车里带回了数千瓶消*洗手液和数千包抗菌湿巾。
马特负责在家订购更多的消*湿巾和消*剂,并把之前采购回来的消*洗手液放在亚马逊网站上销售。
每瓶消*洗手液的价格从8美元到70美元不等(56-元人民币),比入手价高出好几倍。
不过这兄弟俩的运气不像Timo那么好,就当兄弟俩享受这场疫情带来的暴利时,亚马逊将兄弟俩的商品强制下架了。
同时下架还有其他不少卖家的数千种杀菌剂、湿巾和口罩。
亚马逊还暂停了平台上部分卖家的交易,并警告称如果卖家继续哄抬价格,将会面临封号危险。
亚马逊采取这些限制措施也是迫于压力,作为收取销售分成的平台,它同样是卖家涨价行为中的获益方。
但这种情况下涨价这么多,民众们怨声载道,纷纷向相关部门投诉,亚马逊不得不采取措施。
关于在疫情中,囤积防疫物资赚取暴利是否道德,是否合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信奉自由市场派的人士,宣称这种行为会纠正市场的低效,促进更多工厂全力投入物资生产。
反对方则声称市场的调节作用并非万能良药,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监管部门的干预。
关于谁更正确,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学问题,我们不在此讨论。
我更感兴趣的是,这种行为背后的互联网零售套利模式。
亚马逊和eBay这样的网站催生了日益壮大的独立卖家群体。
线上线下商品稀缺程度的不同和价格差,自然会引来套利。
有一些卖家会抢购线下打折商品或网上难以找到的商品,然后发布到网上售卖,这就是所谓的“零售套利”。
比如因为美国新冠病*的爆发,这些卖家发现亚马逊上最受欢迎的搜索列表中有“N95口罩”和“消*湿巾”等词条时。
他们就开始了“零售套利”行动,像上面介绍的兄弟俩一样,去线下扫货,加价到线上销售。
如果不是因为防疫产品的特殊性,导致亚马逊出台限制*策,他们毫无疑问又能像以前一样大赚一笔。
美国不少亚马逊上的小卖家,非常擅长这种“零售套利”。
除了从网上最受欢迎的搜索列表中寻找套利产品,他们还会